第164节(1 / 1)
“大帅,我们回去干什么?”居庸关军心已散,好多兵马已经在唐通离开后前去投降李自成,留在关中的兵马也只是单纯等着李自成赶到好向顺军投降罢了。
“回去投降顺王!”
……
唐通反出京师,崇祯皇帝当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光对于边兵,对禁卫军崇祯也已经失去了控制力,逃到保定的大学士李建泰既不南下抵抗刘芳亮,也不返回京师勤王。崇祯几番责问后,李建泰躲在保定上表朝廷:“臣愿奉皇太子前往南京。”
看到这份奏章,崇祯气得差点一脚把御案踢翻,现在要考虑的是皇帝的安危!不是皇太子的。
崇祯皇帝计划让太子留守北京,自己前往南京设法重振旗鼓,可是又担心万一太子成功守住京师,自己就成了唐明皇,会被架空为太上皇;放儿子去南京也有类似的问题,而且风险更大,所以崇祯打定主意,一定要把太子紧紧留在自己身边,以免给他抢班夺权的机会。
现在看起来,守住京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崇祯皇帝再次考虑南遁,不过逃难需要一支可靠的军队,保证不会把他出卖给顺军的军队。
就李建泰的禁卫军的表现来看,崇祯觉得对方很难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京营虽然全在皇亲国戚的控制中,不过锦衣卫密报说统帅京营的那群本家们,也在秘密商议投降李自成。虽然此事不知真假,但这样的风声就足以动摇崇祯皇帝在京营保卫下离开京师的决心。
昨天又有噩耗传来,继唐通在居庸关投降李自成后,李建泰和保定巡抚也投降了刘芳亮,顺军已经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京师。
崇祯皇帝让京营紧急动员,做好迎战准备。理论上京营仍然拥有二十万兵力——实际呢,实际只有老天爷才知道到底有多少。禁卫军主力已经覆灭在保定,崇祯皇帝只好在京营里挑挑拣拣,把比较可靠的一部分部队放进城内,和剩余的禁卫军一起坚守京师。其余的十多万则在公爵们的指挥下,在城外坚守野战阵地,不让顺军能够接触到固若金汤的京师城门。
今天朝堂上群臣虽然议论得十分热烈,但崇祯皇帝越听越觉得不着调。
比如阁老们今天一致推荐昔日附庸魏忠贤、把东林党往死里整的冯铨出山,说他经验丰富、精通边事。
经验丰富?你们不是一直说魏党祸国殃民么?怎么魏党的中坚份子一下子经验丰富起来了?还有精通边事,现在的情况,第一不是边事,第二是没有一支军队进行抵抗,从来都是不战而降,就是把诸葛武侯请出山,又能顶得了什么事?还不用说冯铨远在南边,如果能平安抵达那里,那还要姓冯的做什么?直奔南京不就得了?
用手指在茶杯里蘸蘸水,崇祯用手上的茶水在御案上飞快地写下了一行字:“文臣个个可杀。”
让左右看完后,崇祯皇帝飞快地用袖子把桌上的字迹擦去,站起身说道:“朕不能守社稷,朕可以死社稷。”
崇祯的话让魏藻德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他连忙带头跪下来哭哭啼啼,身后也是一片哀痛之声,不过大家都心有灵犀,在哀痛声中夹杂着无限的赞美之声,竭力歌颂着皇上的高风亮节。
退朝之后,魏藻德觉得自己的步伐轻快了许多,人也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岁,周围同僚们的脸上,也尽是欢乐轻松的表情。
回到家中后,魏藻德罕见地哼起了小调,一步三摇地回到了自己的卧房。
见丈夫这个表情,魏夫人也猜到了事情的大概:“皇上不走了?”
“不走了!”魏藻德呵呵笑道。既然皇上不走,李自成就冤有头、债有主,不会一肚子火无处发,殃及无辜的大明文武百官。这些日子来,不管崇祯皇上说一千道一万,群臣默契地结成统一战线,说什么也要劝说皇帝留在京师。
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京师毕竟尚有些还算可靠的军队,崇祯皇帝一旦离开,在野外非常的不安全,可能一个哗变的小兵就能轻易绑去献给李自成。
这种说辞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崇祯皇帝虽然恨透了他手下的臣子,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
“他们都怎么样了?”在紫禁城的深处,崇祯皇帝咬牙切齿地问道。
“万岁爷,散朝后这帮贼子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王承恩答道。
“这帮狗贼!”崇祯皇帝气得又是重重在椅背上一拍,今天自己的表现估计让他们安心了。崇祯皇帝琢磨着已经有人把自己不走的决定去密报给李自成,幸好除了这帮子人,崇祯皇帝还有一两个人可用。
首先是妹夫巩永固,崇祯觉得这个时候也就是这种亲戚还能指望。
见到巩永固后,崇祯皇帝单刀直入地问道:“爱卿能召集多少人手,能否护朕前往南京?”
这问题让巩永固立刻呆住了,半响后巩永固跪地连连磕头:“祖制,亲臣不藏甲,臣难以赤手博贼。”
闻言崇祯皇帝放声大哭,王承恩在边上怒道:“驸马难道就一个家丁都没有么?”
巩永固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哭着应道:“驸马不许招募家丁,这是祖制啊,和亲王不许私出藩地一样,违者乃是逆罪啊。”
之前因为官兵除了烧杀抢掠以外就是闻风而逃,所以唐王试图带领王府卫队镇压叛军,不过刚一出兵就被朝廷抓起来送进凤阳高墙,唐王府招募的军队也就地解散。没想到这个傻妹夫真的一根筋遵守祖制,什么家丁也不招募,崇祯皇帝无可奈何,只好让他退下。
可靠的人没兵,那就只好靠有兵的人了。
虽然和朝臣们宣布要死社稷,不过崇祯知道他还有一条退路,便对王承恩说道:“速速发秘旨给天津巡抚,让他火速派兵来。”
之前天津巡抚密奏崇祯皇帝,表示可以从天津卫派来一千名绝对可靠的士兵,保护崇祯皇帝从京师逃向天津,然后从天津登船逃去南京。天津巡抚要求皇帝对此绝对保密,以免让朝中那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知晓,甚至也不要和皇后、皇太子说。一旦天津卫的士兵抵达,崇祯皇帝就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出京师,在所有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就赶到天津卫,登船出海。
王承恩一脸悻悻地看着崇祯皇帝,没有回答。
“快去啊。”崇祯皇帝又催促道。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倒在崇祯皇帝面前,哀声诉说道:“万岁爷,那一千兵丁确实是对冯元彪(天津巡抚)绝对可靠,但是对万岁爷就未必了。锦衣卫前日送来密报,冯元彪已经召集手下文武,商议投降李闯了,万岁爷,冯贼这是要劫持陛下、卖国售君啊。”
可靠的人没兵、有兵的人不可靠。
晋军除了周遇吉,一枪不放地降了;居庸关降了、紫荆关降了、保定降了,天津正在密谋投降,甚至连大明的禁卫军,都一箭不放地投降了。
昔日元顺帝虽然无力抵挡明太祖北伐的雄师,但手下还有一支不会出卖他的禁卫军,所以就算打不过明军,至少可以逃跑。而现在崇祯皇帝就缺一支这样的军队——只要有一支不需要会打仗,仅仅不会投降的军队,崇祯就可以脱险。
一阵沉默后,崇祯吐出了五个字:“宣许平进京。”
“遵旨!”
当晚,王承恩再次来见崇祯皇帝:“万岁爷,那许贼坚持不肯用臣子之礼拜见万岁爷。”
“朕已经说了,朕可以用见外邦之礼见他,不一定非要逼他用臣子礼来见朕,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就不要强求。”崇祯怒道:“难道朕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王承恩跪在地上只是磕头不语,崇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哀声叹气道:“难道连外邦臣子之礼他也不肯吗?难道他一定要朕用敌国之礼见他吗?李自成甚至没有称帝,他只是称王罢了,李自成是朕的子民,就是许平他以前不也是朕的臣子吗?”崇祯的话音里满是愤怒不平:“难道就一点脸面也不留给朕了吗?”
王承恩还是一个劲的磕头,却始终没有说话。
一声接着一声痛心疾首的叹息,崇祯就这样看着王承恩把头磕得血流满阶,终于缓缓说道:“再与他谈。”
“遵旨,万岁爷。”王承恩起身,躬着身退下,然后一路小跑向司礼监。
首辅魏藻德和其他的阁老、尚书都等在司礼监,等待着崇祯皇帝的最后决定。
“万岁爷同意了,”王承恩冲着大明的首相、副相们还有各部部长、副部长们点点头:“皇上同意许平以敌国使臣之礼觐见。”
“皇上圣明。”所有的臣子齐声高呼道。
“让礼部去议礼吧,”王承恩对面前的大明重臣们说道:“要多久可以安排许平觐见。”
“议礼一般要七天……”看到王承恩脸色一变,礼部侍郎连忙改口道:“其实五天就差不多够了……”
见王承恩脸色铁青,礼部尚书出来打圆场:“实急从权,下官看就三天吧。”
“不行,”王承恩摇头道,他额头上的血还没有来得及擦去,声音里也全是疲惫:“就一天!明天你们把觐见之礼定下来,后天万岁爷就要见到许平。”
第四十二节 收礼
住进京师的驿馆后,许平也不再每日练剑,而是悠闲自得地看书,或是教卫士下棋。
明廷臣子送来的礼物许平一概照单全收,毫无推辞之意,但对方送来的红粉佳人,则统统婉言谢绝。
一直闹腾到好晚,许平才把最后一个明臣送走,虽然称不上全无忌惮,但只要职务和和谈能稍微扯上那么一点点关系的大明臣子,就一定会借这点关系来拜见许平。这些访客口中说得其实和和谈全无关系,重点全在于对顺王、还有他许平一贯的仰慕,最后恭恭敬敬地奉上一堆贵重礼品,许平同意收下时就好像给了这些官员天大的恩惠一般,一个个千恩万谢地告辞而去。
几个卫士和许平一起动手,把今天收到的礼物分门别类地整理好,金珠玉器、珊瑚玛瑙,应有尽有。
“就是没有字画,”许平对几个卫士笑道:“看来我真是粗鄙武人,竟然没有一个人送我字画。”
“这次大人真是发财了,”虽然凶吉未未定,但卫士们一路上见到的都是明朝文武的奴颜婢膝之像,现在心情都变得很坦然:“大人需要多雇些大车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几个可是搬不走,说什么也搬不动了。”
“就放在这里吧,让各营来搬,”许平把别人送礼时一块递上的礼单也都细心收好,并全部抄写到专门的一个本子上:“一半给大王,一半给将士们。”
一个心腹卫士小心地说道:“大人,等大王入京了,这些官们断然不会少了大王那一份的,而营里的将士们,难道大王会没有赏赐吗?大人何必去做这事?”
“难道你们以为他们是送东西给我吗?”许平知道卫士有什么顾虑,一路上他不停地把一些别人送的小东西分给这些跟在他左右的心腹,这些人也都欣然收下:“若我不是顺王的亲信大将,若我收下没有那几万弟兄,这些人难道会给我一个铜板吗?不,不会的,他们是送东西给大顺的大将军,几万顺军的统帅,而不是给我许平。”
见几个部下脸上还有迟疑之色,许平猜他们即是替自己惋惜,可能还有一点不舒服,觉得若是许平不拿大头,卫士们收的那些小钱会让他们感到别扭。想到这里许平微笑着冲心腹们道:“我虽然全数上交给大王,但大王岂会不赐还给我一些呢?那时就是大王赐下的东西了,我当然会收下,也只有那个时候才能收下。”
“大人说的是,”几个卫士顿时嘻笑颜开,纷纷表示赞同:“大王肯定全数赐还给大人。”
“说不定还会更多。”
“当然会更多了。”
几个卫士兴高采烈地议论着。
……
得知许平把所有的礼物都照单全收让魏藻德出时有些意外,但随机又是一阵担忧,作为崇祯的首辅,如果顺王要杀哪怕一个文官来当贪官污吏的代表,魏藻德觉得自己很可能就会成为那个不幸的替罪羊。
本来前面还有一个陈演,可是他见势不妙已经逃出京师去了,而魏藻德寒窗十年,好不容易金榜题名,被崇祯皇帝钦点为状元——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人。庶吉士、翰林院,三年便入阁拜相,这风光了还没有几年,还是当之无愧的壮年好汉,魏藻德怎么舍得和陈演一般辞官而去呢?
为了取悦许平,魏藻德可是准备了好一番厚礼,只盼着许平对谁的礼都看不上,唯独被自己这份打动了心。
“真是粗鄙武夫,来者不拒,这吃相也太难看了。”现在可好,许平不管金子、银子,玉器、珍珠,看起来哪怕是铜钱宝钞,只要送上门去他就不客气地笑纳,魏藻德觉得自己白费了一份心血,这样泯然众人的话可保不住自己的富贵啊。
魏藻德想了又想,想了又想,一直想到夜深还没能想出什么能一鸣惊人,让许平tw永志不忘的礼物来。
见老爷几个时辰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饭不食、茶饮,陪在旁边的仆人也是痛心,忍不住骂道:“都说年轻好色,年老好财,这许将军倒好,整个倒过来了。”
“什么,什么?”魏藻德猛地抬起头。
“还住在城外驿馆的时候,送去许将军那里的女子就都被他退回来了,听说他在大顺这么多年,位极人臣,却连媳妇都不曾讨过一个。”
“是不是好男风啊?”另一侧的仆人问道:“许将军才二十多吧,气血方刚不可能不好色,一定是武人出身,好的是阳刚男儿,不是阴柔女子。”
“不是,娈童也送去过,一样被谢绝了。而且环肥燕瘦,京师的名妓差不多论过一圈了,没有一个许将军看得上眼肯留下的,”首先开口的那个补充道:“我还听说许将军打仗的时候伤了肾水,所以不近女色。”
“哦,怪不得。”另外一个也恍然大悟。
“胡说?许将军唇上、颌下皆有须,哪里像是伤了肾水?”魏藻德骂道,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是许将军看不上那些庸脂俗粉。”
……
已经洗漱睡下的许平,得知魏藻德又趁着深夜无人来偷偷拜见时,只好立刻爬起来见他。魏藻德乃是当朝首辅,是崇祯皇帝钦点的状元、翰林,三年入阁,这升官速度在大明真是前无古人,许平估计大明天子对他必然非常信任,如果有魏藻德帮忙说几句话,说不定更能促成崇祯皇帝下定投降禅让的决心。
“魏大人……”见到魏藻德后,许平行了一个礼正要开口寒暄。
“天色已晚,许将军还是赶快休息吧,”魏藻德截口打断了许平,他穿着一身青衣,头戴小帽,对外面的明军卫兵诡称是魏首辅派来的家人,见到许平的亲兵后才吐露身份。魏藻德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厮,指着许平魏藻德回头对指身后的人吩咐:“许将军鞍马劳顿,尔要细心伺候将军起居。”
许平见魏藻德背后是个矮小、清秀的小厮,心中顿时一声哀叹:“白天把所有的妓女都回绝了,结果晚上人家送娈童来了。”
“魏大人……”许平一张口就又要回绝。
“知道许将军看不上那些庸脂俗粉,”魏藻德回过头来,对许平流利地说道:“这是小女魏霜,十几年来一直养在深闺,从未出过家门一步。”
“什……什么?”
“许将军为天下苍生,不惜以身犯险孤身入京,下官不胜钦佩,原也知道小女配不上将军,所以将军若是不弃,收她做个妾室就好。”魏藻德语速飞快,毫无惭愧之意,说完就转身要走:“下官还得避人耳目,许将军恕罪。”
“魏……魏大人!”
魏藻德在女儿背上一推,就将她从许平身边推进了卧房,又对许平说道;“许将军,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望许将军先不要声张,免得坏了小女的名声。”
“快把帽子摘了!”魏藻德隔着许平冲屋内嚷了一声,便急匆匆地走了。
魏藻德一路小跑着窜走了,许平身为大顺使者,总不好在这黑夜里为拒收他的女儿而在众目睽睽之前和他起纠纷。
回过头,接着灯光许平看清屋内的人皓齿朱唇,雪白晶莹的肤色,确实是个娇生惯养的官宦小姐而绝非什么娈童。在许平回头审视的时候,那个看上去也就十几岁的女孩正轻轻地把头上的青色帽子摘去,乌黑的头发顿时如瀑布一般流下肩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