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节阅读_326(1 / 1)
王景弘眼巴巴瞅着,出于同僚情谊,郑公公友情赠送两粒,再多就没有了。
吃过药,缓解了晕船症状,王景弘刚要道谢,却见郑和捏着眼角,眺望大海,迎风流泪,心中不免诧异。
“郑公公这是为何?”
“咱家想起赠药的赵院判,故而流泪。”
“是为感激?”
“自然。”
王景弘:“……”
既是感激,这幅一边流眼泪,一边咬牙切齿的样子是为哪般?
第一百四十三章 郑和下东洋二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开往日本,航行期间,遇有形迹可疑的尖头快船,立刻举起喇叭,发出警告。
中心内容一句话,停船,检查!
船队中备有多名翻译人员,官话,方言讲不通,日本语,安南语,暹罗语等轮番上阵。总有一种语言可以沟通。
不停船,直接跑,后果很严重。
喇叭一收,直接开炮轰。
所谓先礼后兵,不听劝,怪不得别人。
自洪武帝颁布禁海令,沿海各省,除军卫舟师,民间片板不许下海。
从建文朝至永乐朝,朝廷再发严令,民间所用尖头船俱改为平头。
到永乐初年,在大明海域出没的尖头船只,除了明军舟师和各国朝贡的船队,就只剩下倭寇海贼。
郑和船队遇上的,正是四月间寇袭穿山的的倭贼。
自从洪武末年,这伙倭寇便多次袭击福建,浙江等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明军多次围剿,始终无法全歼,隔些时日仍会卷土重来,且多趁卫军不备,寻机上岸劫掠,十分的狡猾难缠。
财物,粮食,牲畜,乃至于人口,都是抢劫的目标。得手之后,立刻潜逃入海,卫所舟师得到消息,倭寇早已逃入茫茫大海,不见踪迹。
几次三番偷袭得手,全身而退,很容易得出结论,岸上有这货倭寇的内应。
钱仓所指挥上疏,请朝廷准许卫军搜捕倭寇内应。
经过一番廷议,此议未能通过。
反对的人理由很充分,未得实据,大肆搜捕,实为扰民。
上疏的指挥气得咬牙,却毫无办法。因为这封奏疏,他又被巡按御史盯上了,轻易动弹不得。可以相见,明察没通过,暗访也注定行不通。一旦下令,弹劾他的奏疏马上会送往南京。
一定违令调兵的大帽子扣下来,官也就当到头了。
此消彼长,沿海卫所官军被捆住了手脚,只能被动的等倭寇上岸,倭寇却是借助内应,屡次得手,气焰愈发嚣张。几股倭贼同海寇进行了联合,势力不断膨胀,对福建沿海和浙江宁波等地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郑和船队下东洋,首站选在日本,一个重要原因,就为解决倭寇的的问题。
永乐帝的字典里,压根没有吃亏这两个字。
谁敢让他一时不自在,他就要谁一辈子不自在。
谁敢到他地盘上挑衅,他就要谁好看!
敢到老子的地盘上抢劫?直接抄你老窝,烧你房子!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北元他都收拾了,还收拾不了一下小小的岛国?
朱棣下定决心要收拾谁,注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高举轻放。拳头砸下来,绝对一下见血。况且,对于在他登基之后,始终没来朝贺的日本,朱棣很是看不顺眼。
看不顺眼怎么做?
两个字,收拾。
四个字,狠狠收拾。
倭寇侵扰,胆敢无视新皇,不来朝贡,两者加在一起,给了朱棣足够理由收拾这群矮子。
船队出发之前,永乐帝特意召见了郑和王景弘,令两人抵达日本之后,明确传达他的意思。
倭寇的问题很闹心,明朝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鉴于以往种种不愉快,日本必须给明朝一个满意的答复。
识相的,道歉,赔款,交人,一个也不能少!
这些话,一字不漏的写进了诏书里。
道理是对本国人讲的,蔖尔小国,诸多蛮夷,不识教化,该收拾就不能手软。
郑和王景弘齐声应诺,表示定会遵照天子之意,一字不漏的向日本宣示天子诏令。
永乐帝很满意,放下笔,盖上印玺,随后又多加了一句,“若其不能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明言告知,朕将派兵,治以上国之令!”
这话说得是相当不客气。
翻译过来就是,让日本人眼睛擦亮点,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最好识相点,自动自觉把倭寇的问题解决了,再道歉赔款,自然万事太平。
不识相的话,朕就要动手了。
枪炮无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误伤些花花草草,在所难免。介于日本政府种种不合作的态度,因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都要由日本负责!
郑和王景弘再次应诺。
负责记录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恼,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郑重下笔,将此事记录下来。
职业道德要求他实事求是,但考虑到国际影响,下笔还是经过了润色。
毕竟,上国天子威胁恐吓,口口声声要用拳头讲道理,委实不利于大明的对外形象。
华夏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若要以力服人,必须要春秋一下。
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权之语,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十二个字,留存后世。
对此,日本掌权的源氏会如何想,会不会抗议明朝实行霸权主义,欺压友善邻邦,还大肆篡改历史,就不是史官考虑的问题了。
甭管经过了几百年,有一个道理始终通行。
国力强盛,才有说话的底气。国家强大了,民族强盛了,说天阳是方的都有人相信。
永乐时期的大明,概括总结起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胆敢犯大明疆土者,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