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未来之隐士_分节阅读_83(1 / 1)

加入书签

乐意看网上八卦的人,还在追着各种评论,看星河杯如何处理后续。

喜欢古文化的人,坐等偶像科特斯教授的具体解说。

喜欢游戏的人,已经欲罢不能的开始从竹蜻蜓玩到麻将,最后拿起象棋了。

美食,音乐,服装,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璀璨的古老文明,华夏总是能全方面的给人惊喜以及带给大家想要的。

不过略回头却发现,最近故事类的视频是不是少了点。最新的一个视频是介绍象棋的。大部分都是在解说走法,连男神的脸都不多露。

就在大家略郁闷的时候,舜罗一不小心又像是预言了大家的内心一样。

三十六计的围魏救赵登场了。依旧是一个使用频率十分广泛的兵法,依旧是奢侈到只有大国才拍得出的星光度。

围魏救赵: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让大家惊奇的是……和前两计不同,围魏救赵直接具体讲述了一个华夏的战争史实!

视频一开始就闪现出一个只有描述出局部的地图。

地图上有三个国家,魏、赵、齐。

三个国家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三国之间的关系,三个国家之间派出的将领都十分具体的进行解说。

尤其是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位被抬在软轿上,不能行走,却始终面带微笑的齐国军师——孙膑。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十分脆弱的人,献出妙策。

不直接支援,而是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军。魏国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而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

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还大败魏军。

当齐国的军队高举旗帜,集体欢呼胜利后,看视频的人突然背脊跐溜一凉。

美人计只露出了两个人,瞒天过海也是一个小队。

这回的围魏救赵,是真正的国与国的厮杀。

一场战争足以改变了三个国家的命运。

而这么一条计谋,让这条命运的之线彻底扭转。原本大胜的国家,大败而归。就因为那么一句话,就因为那么一条计谋,就因为……

“每一次看三十六计……除了美人计那一次,都有种让人内心热血燃烧,但是却浑身冰凉的感觉。”

“打战还是要脑子啊。”

“快看后面的实例……果然,这么多战役都用过这招。华夏的兵法绝对神总结。”

“哎哎哎,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个魏国将军庞涓和孙膑之间……有点什么?”

“齐威王对孙膑说了一句:你也算是复仇了……他们有私仇。”

“可庞涓最后和孙膑对视的时候,双方眼神那个叫复杂。不仅仅是仇恨吧。”

兵法略沉重,大家的注意力很快被庞涓和孙膑这两个没有拍出来的隐藏剧情吸引了。

有内部路线的人纷纷开始打探实情。而有第一内部路线的,自然是斯科特教授和卡卡特。

“他们?同门师兄弟。”

“什么!!”

“一代神秘奇人鬼谷子门下,不过庞涓嫉贤妒能,用计把孙膑的脚给。”比划了一个姿势。“不过最后他还是死了,并且以自己的死成就了孙膑之名。华夏人很讲究因果命理,这种事情有时候真的很难说……”

“这个可以拍续集!!”卡卡特立刻激动了。

“别乱拍,这是重要历史人物!”斯科特教授反对了。

“这个的确需要谨慎,这么一场战役还好,其他的听教授的。”有了专业教授后,宁桦在这方面安排绝对听话。“不过教授,我想成语典故可以开始让凯恩部长他们准备起来了。只拍三十六计太浪费那么多资源了。”

最近明星们不都罢工等拍华夏视频嘛。

要让大家有活干啊。

“成语?”

“成语是华夏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通常代表了一个故事和典故,表达一定的意义。”大多是四个字的。

“你想先展示哪一个?”

“先来有教育意义的吧,比如铁杵磨针……”

☆、第44章 不识庐山

认真回忆童年的话,我们小时候的文字学习,除了一些日常用词的认字外,最先接触的就是通俗易懂的诗词还有成语。

诗词,短短几行字,就能用文字描绘出绝美的景色、现在的处境,曾经的回忆,内心的情感,深切的祝福。

而成语这是代表着一个典故和故事。因为曾经这么一个独特的故事或者因为某个文豪在写某个文的时候神来之笔,用了这个词汇。

大家都觉得好,于是被总结下来代代相传。

记得小时候学了哪个成语,就想尽办法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把这个词用出来,显得博学。要知道本来可是用一大堆话才能说清楚的故事,现在只用四个字来表述多厉害!

“铁杵磨针是……”

“等等,你刚刚说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的典故?”

“就是那种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其实瞒天过海、围魏救赵,都是成语。”

“仅仅是这个程度的话,那还行。”

教授现在担心的就是宁桦东拉西扯的乱来。坏了他想要阐述的历史主线。

但是若是一个个分支小故事,却是完全没问题的。

看教授同意了,宁桦心情很不错的继续解释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就是点心的故事类成语。而且还和名人相关。

表达恒心、毅力的的成语有很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绳锯木断。

而其中铁杵磨针(或称磨杵成针)是最特别的。他不是神话故事的衍生,也不是来自于某大文豪在作品中的用词。而是被尊称为诗仙的,李白的童年真实的故事。

若是没有那个磨绣花针的老太太,小时候的李白恐怕就朝着不做功课,喜欢玩耍,三心二意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而不会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至于故事中那最不合理的老太太的出现,后人也给了补充解释。

那位姓武的老太太,恐怕是李白的老师为了让李白收心,特地请老人家在那里磨针提点李白的。

于是整个故事合理了也完整了,更多了一层为人师表用心良苦的隐藏背景。

有教育意义,和名人搭边,辅助解说成语的存在。怎么看怎么好。

成语小短剧的计划立刻得到通过。

而且……一个哪儿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