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1 / 1)
郭宜还要给桓晃留一点情面,低声道:“没事。”
郭宜是不肯说了,穆扬又约了王威去求见桓晃,想给两人说和。仗还没打,自家先不和,这不是个好事情。谁知道桓晃也不肯松口:“郭宜不懂军事,口出妄言,都不许再议论了。”
穆扬半真半假地说:“老郭要是不懂军事,我们就更什么都不懂啦,哈哈哈哈。”
桓晃没接他这个话,王威觉得不妙,一拉穆扬的袖子,两人一起出去了。远离了桓晃的大帐,王威才说:“我看不是个事儿。桓将军既是主将,又是宗室,我们都是外人,他才是圣人的自家人,不好与他硬犟的。我们还是去劝劝老郭吧,叫他忍一忍,别为气吃亏。”
穆扬道:“还是你有主意,走,找老郭去。”
两人问来问去,在营盘边上的栅栏底下找到郭宜。郭宜已经没事人似的正逗个小兵呢:“哎,李四,这么大个人了,哭什么哭?不就衣裳坏了吗?再做一件就是了。”
小兵李四个头很高,颇魁梧,年纪却很小一脸的稚气,光着半边身子,看起来滑稽又可怜。郭宜待手下的兵好,李四也不大怕他,一边抹泪一边说:“没、没本事做衣裳。没、没立功,先把衣裳扯坏了,补也补不起来了。”他说话口音极重,郭宜等人一路与他们厮混,才能听个大概。
拜桓晃练兵所赐,郭宜的麾下第一拨练手,李四想挣个功劳,奋勇拼杀,却没有打到敌人,反而被对方划了好几刀,衣裳也裂了,人没死算是命大。他年纪小,郭宜又是个爱闹的人,就说:“谁说没有的?我给你就是了。”
他对手下的兵一向爱护,不但给了李四一件衣服,还说:“哎,小子,我教你唱个歌吧~”
李四得了衣服,破涕为笑:“您还会唱歌?”
“会~好歌儿!听着!”郭宜看到穆、王二人也没打招呼反而打着拍子冲他们瞎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端的是歌能穿云,声如破锣!穆、王二人见他并不苦恼也都高兴起来,与他一起扯着喉咙:“……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李四听得一脸懵逼。三人吼完,郭宜才说:“这是个好歌儿啊!来来来,一起唱。”
这些人越唱越跑调,荒腔走板的歌声传到桓晃的帐中,听得他头晕脑胀,又十分愧疚——他怀有私心,实无颜面见这些袍泽。【我本该举着烤羊腿,倚着旗杆,与他们一同唱的。】
成安县公再拖延,也不能做得过于明显,一旦被朝廷判断为贻误战机、不堪大用,将他调回,他只好陪着母亲绝食去了。
三月初,成安县公离楣州终于只有五十里了,他却命全军修整。凡战,养精蓄锐,刺探敌情,知己知彼,这都是在谱的。但是郭宜心里怀疑他,越看越觉得他不安好心,再次催促。桓晃道:“不探清敌情,我辈岂能为了功勋而使兵士冒险呢?况且,楣州杨氏的杨信已被派去劝诱杨仕达,不若等等他的消息,政事堂也希望看到不战而胜的。”
郭宜当他在发昏,怒道:“什么‘敌’?一个土财主,竟成了将军的心腹大患了?说出去真要叫人笑破肚皮了。”
两人再次不欢而散。
两日后,军中收到急报:“杨仕达反了,杀了劝他投诚的杨信,起兵围攻楣州城!”
杨信就是美娘的亲叔叔,楣州杨氏正经的继承人。桓琚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人,点到了他的名。杨信骑虎难下,只得亲往楣州去见杨仕达。他到山寨的那一天,正是杨仕达接到消息,袁樵已经把家眷送出城去,而朝廷大军已近楣州。杨仕达家族经营三代的美梦破灭了,又不肯整手就擒,立意坚守山寨。但是想在大军开到之前,先下山抢些粮草充实储备。杨信才是楣州杨氏的正统,这个人是不能留的,杨仕达正好杀了他祭旗立威。
成安县公果断地道:“再探!”
郭宜当场暴怒:“还探个屁!已经反啦,可以打啦!您要的功劳来啦!平叛呢。”
桓晃要的根本不是平叛!
郭宜见他还不动,冷笑道:“将军要等,我却不敢眼看着百姓陷于水火之中,我自领本部兵马救援,将军您看着办吧!”
穆扬与他关系最好,口里说着:“老郭,你回来!将军,我去劝劝他!”跟着跑出大帐,也点兵跟着走了。郭宜见他追了来,在他胸口捶了一拳:“好兄弟!”
穆扬悄声道:“头先我还道是老郭你性急看错了将军,这些日,谁还看不出来他有心事?咱们当兵吃粮,图个封妻荫子,一刀一枪的赚来功劳,与他们那些算计来算计去的尿不到一个壶里!”
两人说着话,胡直也追了来:“我也同去,老王他们不好都走,让我带个话,他们虽在将军面前听命,也会留意策应咱们的。”
有仗不能打,逼反了再打,完事儿回京还不知道怎么交代!你姓桓,天下都是你们家的,你们有多少事情关起门来一说,也就完了。我们岂不是替罪羊?不干!
郭宜道:“得找个向导才好!斥侯呢?”
~~~~~~~~~~~~~~~~
郭宜的运气非常之好,离开大营没多久便遇到了送上门来的向导——梁玉与美娘正撞到他们了。
梁玉在楣州再横,本质上还是个流放犯,崔颖的文书一出,将她扔到了邻州。她整个人都惊呆了!
“凭什么呀?!就凭他长得好呀?!!!”
吕娘子顾不上笑,先劝解道:“他这也是为了你的安全。你万一伤着了,他回去要怎么交代?”
袁樵要办张阿虎、毕喜,只要能把人缉拿到案,同理,崔颖要办梁玉,也只需要一封文书。梁玉捧着文书,也不能真的与他撒泼。袁樵则在一边说:“叔玉,我便将阿婆、阿娘与阿先交给你了。”
还能咋办?她还能咋办?一家老小,袁樵有正事,她可不得照顾着吗?只能含恨被“押送”离开。邻州的刺史是杨夫人的堂侄,年纪与杨夫人相仿,辈份差了一辈,对杨夫人很有同族义气。自家后衙收拾了出来安顿四人,又派人修城墙,将壮丁也组织起来,以免杨仕达祸害到自己的地盘上来,连春耕都暂时叫停了。
还种什么地呀?乱兵一来,就是种个天,也给踩烂了。
刚开始的时候,梁玉很坐得住,每天读书练字,端的是稳若泰山。杨夫人亲自教她抚琴,准婆媳相处倒也融洽。唯一能看得出她情绪的就是每天都派人去打听大军的消息。渐渐的,梁玉就觉得不对劲了,朝廷没那么傻吧?从桓琚往下,就没一个蠢人,他们如果蠢了,这天下就不能太平二十年!
那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说,大军快到了,明天说,大军正剿匪呢。“剿匪?杨仕达一个蠹虫都被逼成匪了,他们还做梦呢?”梁玉大为不满。大军不快点来,反而一天一个消息,这是逼着杨仕达造反啊!有了大军的消息之后梁玉开始坐不住,虽然被崔颖的紧箍咒紧着也去不了楣州,出去往楣州的方向看上两眼,也能稍解心中的焦躁。
刘、杨二夫人都没有拦她,梁玉也没有偷跑回去。直到这一天,杨刺史一脸紧张的告诉她们:“杨仕达反了,而朝廷大军离楣州还有百里,我已上奏朝廷,可是……”他一个刺史,也是没有兵权的。
杨刺史低声道:“成安县公怕就是存的这个主意,逼反了杨仕达,他的功劳就来了!恐怕催不动呀!”
梁玉突然起身:“你们都当没见过我!”
刘夫人沉声道:“你要做什么?!”
梁玉道:“我要潜逃,潜逃回京!”成安县公鬼迷了心窍了,跟杨仕达一样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她可不想去军中催促,那是送菜。不如直接跟京里告状!朝廷会重视杨刺史的报告,也会再派兵,但是梁玉等不及,她得跟桓琚好好告一状才行。
刘夫人道:“胡闹!你不如在这里等!”
正在争执间,美娘跌跌撞撞跑了进来,一脸的泪痕:“娘子,我叔叔、我叔叔被杨仕达害死了!请您帮我报仇,要我做什么都行!”她对杨信有不满,杨信同意与杨仕达联姻,又打错了主意,那是决策上的问题,可以说他蠢,却不能说他故意要害侄女。杨信抚养美娘的时候还是尽心的,是一个还算合格的叔父。现在杨信被杀,美娘也是悲从中来。将杨信的不好暂放一边,真心实意恨死杨仕达了。
杨刺史道:“这样便可以了。”以美娘的名义报急告状,让梁玉跟着一块儿回京。这个份量足够了。而且梁玉是个烫手山芋,崔老虎都不敢接,把她就势送到京城,估计京城也就顺便把她给留下了。这样对大家都好。
刘夫人道:“要快!”
梁玉与美娘都骑马,带着护卫上了官道,杨刺史给了她们文书——崔颖把梁玉打发过来,监督发落她的官员就变成了杨刺史。两人只带了一身换洗衣服,什么车马家具都扔了,几乎是只身上路。
两人都是心急如焚,一个恨杨仕达,一个恨不得咬死成安县公,几乎不说话地飞驰。才跑了半天,便遇到了郭宜带着大队人马尘土飞扬地奔了过来,兵马看起来很多,将官道塞得满满的。
第103章 与子同仇
同样风尘仆仆的两路人马在获悉对方就在前路的时候,心理的变化如出一辙。同样的紧绷, 同样的警惕, 又暗含了些许的希望。
梁玉这里, 想的就是大军快些来救援!如果有办法能够收买桓晃, 她绝对会去做,毕竟她首要的目的是救人, 哪怕上京,救援的任务最终也要着落到援军的身上。是桓晃近来的表现让她放弃了与援军直接接触这个打算。现在终于看到援军了,压在梁玉心口的巨石稍稍离开了半寸。旋即又想到, 万一桓晃又发疯了呢?
她是警惕的。
郭宜同样的警惕!他与穆扬、胡直带出来的兵士不过五千, 兵不是新兵, 却是才接手不久的。传闻杨仕达有户一万, 则他至少能抽出两万的兵来, 还占据了楣州的地利。郭宜不是一个莽撞的人, 独自出来实属无奈,一是义愤,二也是为了保命——主将死活不肯出兵,跟着主将一样作壁上观, 日后脱不了一个处份。五千对两万,郭宜非常的小心。
他需要一个熟悉楣州情况的人来做向导,说起来土著都可以做向导,但是“向导”与“可靠”从来都不是正相关, 历来不乏向导将兵马引到敌方包围圈里的事例。杨仕达在楣州经营了三代, 郭宜不是很敢相信楣州的土著。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双方人马带着对对方的怀疑, 小心地接触了。
梁玉人少,她自己的骑士、崔颖派的护卫,拢共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但是一个个衣甲战马都不一般,郭宜那里普通的兵士是比不上的。她先派王大郎去接触,自己却对美娘道:“留意,要是对方有异动,咱赶紧逃!”谁也不知道桓晃利令智昏这下会做出什么事来,万一将她们扣了呢?又或者让她们“死于乱军之中”,人都死了,还能有什么后话?
王大郎被领去见郭宜,经过很小心的试探——总共各说了两句话,郭宜问:“尔等何人?”王大郎答曰:“奉杨刺史之命,送女眷离开。”郭宜第二句就是:“你的官话讲得很好,京城人吗?”王大郎答曰:“是。公主命我等随娘子过来。”
终于对上了!
郭宜听说来的是梁玉,与胡直、穆扬相视而笑——她好好的,咱们命就保住一半了,不用被东宫记恨了。
穆扬道:“我们正要往楣州去呢,可否耽误娘子些许时辰,告知我等楣州境况?”
梁玉千肯万肯,她又有一个疑惑:“只有你们三位吗?”领兵的桓晃呢?
郭宜咳嗽一声:“将军在后面压阵,还有几十里的功夫。”
“啥?那你们这点人够吗?”梁玉问得毫不客气,“大头肯定在他手里,都闹成这样了,你们不怕吃不下吗?”
这个就让人难回答了,郭宜三不愿意去告这个刁状,又给桓晃找不出正当的理由来,都沉默了。梁玉一看这样就知道里面有猫腻,给他们细说了楣州的情形:“杨仕达亲口对我说,他有一万户,他冒姓杨氏,占据了楣州杨氏的旧寨,那可是在山上啊!现在他们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呢!何刺史病着,王司马也是个书生,袁樵他能干事官又不大,一个崔中丞还是新来的。”
穆扬不得不解释道:“我等劝不动将军……”
郭宜喝道:“老穆!娘子,我等可解燃眉之急呀,这样,我等做策应,袭其后路。娘子……”他又犹豫了,按说顶好是让梁玉去京城报信,催战。可是再往前就要遇到桓晃了,桓晃会不会把梁玉扣下来?不好讲,郭宜不敢做这个安排,他也不大信得过桓晃了。
郭宜长叹一声,往地上一蹲,抱头道:“娘子,我们遇到个傻子将军!”
大家都猜桓晃是为了更大的军功才要逼反杨仕达,彼此瞪了一回眼,梁玉果断地道:“那我跟你们去吧,好歹地面比你们熟些。”
美娘穿一身孝,跟在梁玉后面一直没说话,此时说:“我去过杨仕达的寨子,我做向导!我要给我叔叔报仇!”
梁玉给郭宜介绍:“这是杨信的侄女,我们原要上京的,如今不如与将军同行。”
郭宜可不敢让她跟着,道:“借娘子几个壮士一用,娘子不若先回杨刺史那里,那里安全。战场之上,刀兵无眼,容易被误伤。小娘子们也不适合上战场,那里可是血肉横飞……”
“杀人?干过!”梁玉干脆地说,“我干这个还算熟。别啰嗦了,婆婆妈妈的像什么样子?楣州耽误不起,你就耽误得起了吗?”
耽误不起,郭宜非常的不喜欢这个婆娘!净添乱了!
梁玉也看出来了,又加了一句:“你们找得到比我更可靠的向导吗?”
找不到。
那就走吧。
郭宜与梁玉并马而行,道:“娘子一定要在后方,切不可……”
梁玉道:“我听说过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往京里去,要叫人扣下来了呢?兴许也没命。留在后队,万一叫人抄了后路呢?约摸也危险,咱们还是顺其自然吧。您打算怎么做呢?”
郭宜道:“先解楣州城之围吧。围剿……唉,恐怕要成一场大仗了。”
行不二十里,官道转向了楣州,驿站还在,他还认得梁玉,原本无精打彩的脸上显出激动的模样来。见到大军顿时泪流满面:“你们可算回来了!他们围城了!”
驿站有些破败了,马匹已经被抢走了,驿丞是躲在地窖里才躲过一劫的。梁玉道:“事儿急,你说完再哭!究竟怎么样了?他们都还好吗?”
驿丞道:“小人只知道,袁郎君将流人迁入城里,崔老虎在城里杀了好些细作。”
有了驿丞的解说,他们终于知道了楣州的近况,不过二十天的功夫,楣州已经天翻地覆了。袁樵把流人、周围的百姓迁到了城里,城外的村庄、粮仓都被他一把火给烧了。杨仕达试图围困楣州城,夺得城内的补给,好坚守山寨。何刺史与王司马也是下了血本了,拿出家财来犒赏,发动男女老幼一齐守城,拆了房子,硬把城墙加高了两尺。城里眼下也没有缺粮少药的窘迫,都在等着援军呢。
驿丞说到最后,抹着眼泪:“你们怎么才来呀!”
郭宜问道:“叛匪有兵多少?有什么勇将没有?有人从贼吗?”
驿丞道:“小人一直躲在这里,并不知道。”
郭宜道:“你先下去吧。”与胡直、穆扬商议下一步怎么办,他们关于杨仕达的情报还是一万户。郭宜道:“我看还是截他的粮道吧!我亲自去袭他后路,你们解围城之急。”
胡直道:“只有这些兵马,分兵恐怕不够使。”
郭宜道:“你也说只有这些兵马了,不分也不够使,不如出奇不意。”
穆扬道:“我看老郭说的行。”
郭宜道:“我去袭山寨,你去解城围,即便不能尽灭围城之匪,也要冲进城去与他们会合。老胡,你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那位娘子,不能在我们手里有什么闪失。她好好的,我们也记你一功。”
胡直道:“我虽是个粗人,也明白道理的。你断不会为了打压我的功劳才分派我去照顾个娘们,咳,小娘子。有她在,我们违令的事情也好有个说法了。”
当下分派任务,美娘就被郭宜给随身带着了。梁玉问美娘:“你行吗?”美娘两眼冒火:“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行的了!”
郭宜他对胡、穆道:“尽量拖住围城之敌,城外人多了,山上人就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