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节(1 / 1)

加入书签

第124章 飞机

皇贵妃一愣, 科尔沁的宣妃?不年不节的,皇帝表哥这是想要做什么?

难道是因为蒙古那边的事儿?

轻轻的摇了摇头, 皇贵妃不再为这些事儿动脑筋。蒙古的妃子, 怎么着也不可能威胁到她的地位。而且宣妃的身上还关系着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脸面, 这个事儿她知道一下, 顺便到慈宁宫和慈仁宫讨个巧就好。

“派人去内务府里头,和佟佳的人说一声儿,把宜妃的波斯猫儿打碎的瓷器折算成具体的银两数额, 报到宜妃那里,让她在本宫月底结账之前,给如数的填补上。”

生了两个儿子就敢到她的面前显摆?

这个宫里头只要太子殿下健健康康的屹立不倒, 就算她们每个人生了十个儿子, 也没有穿上明黄朝服的希望。

她佟佳就算一个亲生的儿子都没有又如何?只凭她跟前养的跟亲儿子一样孝顺体贴,还被太子殿下另眼相看的四阿哥,就比她那俩个儿子有分量。

想得通,想得开,这几年越活越轻松自在的皇贵妃娘娘在宫人们的伺候下,一个人美美的用完清淡爽口的早点后,就脚步轻快,心情也一样轻快的带着大队宫人出了景仁宫,大摇大摆明晃晃的穿过御花园, 从西六宫的最南端转到东六宫的最南端,绕了一个老大的圈儿,来给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请安。

“给皇太后请安, 给皇太后道喜。”

皇太后看着因为走了太多路加上天气渐热,脸颊红扑扑的皇贵妃,眉开眼笑,真诚恭敬的给她行礼道喜,心里头更为开心了,乐呵呵的笑着说道:“就你个小人精儿跑的快,嘴巴也甜。”

皇上给科尔沁娘家面子,还破天荒的说了“留”,得到消息的皇太后可不乐得合不上嘴吗?现在看到后宫第一人皇贵妃来给她真心的道喜,一向随遇而安的皇太后也难得直白的夸人。

再想到皇帝一向对没有封皇贵妃为皇后这个事儿深有愧疚,自觉要投桃报李的皇太后,直接开口发话,“皇贵妃,上前来一点儿,扶着哀家,我们娘俩一起给太皇太后请安去。”

“好嘞。”

能像一个正经儿媳妇一样,扶着皇太后一路走到慈宁宫,皇太后今儿给她的脸面真的是够大够爽快。

不管这其中有什么内情原因,她都要承了皇太后的这份心意。而且,皇太后的做法也确实让本就开心高兴的皇贵妃,内心里更加的愉悦舒坦。

乐不可支的皇贵妃扶着乐乐陶陶的皇太后,娘俩说说笑笑的,边走边逛,不急不缓的从慈仁宫来到了太皇太后的慈宁宫。

每天跟着重孙子们乐呵,专心礼佛的太皇太后,对于宫里头任何她需要知道的消息,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此时正在和苏茉儿姑姑开心的说话儿的太皇太后,看到她们娘儿俩就跟普通人家的儿媳妇,孙媳妇一样,欢欢喜喜的结伴来给她请安,自然是非常的欢乐兴奋。

“瞧瞧你们俩那小模样,都多大的人了,还和小阿哥们一样来哀家这里讨赏不成?”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太皇太后,儿媳觉得今儿自己特别精神。”她可要打起来精神,不能向以前那样心如枯井,万事随缘。

万一这宫里头真能出来一个科尔沁血统的小阿哥,哪怕是个注定闲散一辈子的小阿哥,她也没有白白的熬着这么多年了。

“我也觉得自己今儿特别精神,太皇太后,你可不能因为我们年龄大了,就不疼爱我们了。”难得一向平静无波的太皇太后今儿个这么喜形如色,玲珑精乖的皇贵妃可不是要可劲儿的上前讨喜?

太皇太后一脸的心满意足,干脆一手拉着一个,满口应承,“好,太皇太后疼你们。”

皇帝若是能给她一个科尔沁血脉的小阿哥,她这辈子真的是没有任何遗憾,百年后足以含笑九泉了。

她会把他这个小阿哥教导的乖乖巧巧的,安安心心的做个满蒙关系的吉祥象征。

让他长大后,就和四阿哥五阿哥他们一样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对着太子各种撒欢儿耍赖,对着皇帝各种孺慕尊重,一家人永远都和和美美的。

祖孙三代婆媳虽然各有心思,可是这份儿开心到了极点的心情却是一样的。苏茉儿姑姑今儿也难得高兴的没有严守着奴婢的身份,兴致勃勃的和她们一起聊天凑趣儿。

得到消息的惠妃娘娘和荣妃娘娘等宫里其他的大小主子们,紧跟在皇太后和皇贵妃的后面,也都来慈宁宫讨喜。除了被皇上亲自打脸,狠狠的下了面子的宜妃娘娘。

荣妃娘娘虽然一大早就知道了三格格被太子殿下禁了足的事儿,也知道了皇上要开始严加控制宫里主子们花费,可是这两件事儿,她都没有太多的担心。

勤俭节约本来就是正理,皇上这么做非常好。不过,荣妃娘娘能够欣然接受,也和她手里头非常宽裕有关,三阿哥开酒楼赚了钱,首先要孝敬的当然是她这个亲娘。

至于太子殿下亲自出手管教三格格,关她禁闭,哪儿有她乱说话插手的地方?她就是再担心女儿,也只能老老实实的等消息。

再说了,太子殿下能够亲自管教三格格,那是三格格的造化,说明太子殿下心里还是盼着三格格好。如果太子殿下哪天不对三格格和三阿哥严加管教了,她才是真的要急的晕过去。

心思通透的荣妃娘娘面色不改,端着一如往常的平和淡定模样,和路上遇到的其他妃嫔们不冷不热的寒暄着,与老姐妹惠妃娘娘结伴来慈宁宫请安,宫里头三妃之一的宜妃娘娘却是一直等到众人都散去了,也没有露面。

宜妃娘娘是真的不知道这个事儿,因为她宫里的人压根儿就不敢告诉她,也没有机会告诉她这个消息。

又愤怒又羞愧的宜妃娘娘,在屋子里燥怒的转了几圈儿,终于还是气不过,猛地举起面前那个昨晚下午内务府因为讨好她,特意给补上来的粉彩花鸟大瓷瓶就要给摔个稀巴烂。内务府这帮子捧高踩低的小人!

她郭络罗宜妃就算是被皇上训斥了厌弃了,也轮不到他们这些奴颜媚骨的奴才来耀武扬威。

“娘娘,使不得,使不得。”

“娘娘,你要发泄就摔这件靠枕,瓷瓶可是千万摔不得。”

宫女嬷嬷都吓得胆战心惊的,可怜巴巴的抬头看着那个无辜的大瓷瓶。皇上刚刚训完话,不得奢侈浪费,任性挥霍,自家娘娘就要摔新瓷瓶,这是要和皇上杠上了不成?

宜妃娘娘气呼呼的把大瓷瓶轻轻放下,接过嬷嬷递上来的那件,她平日里最喜欢的靠枕,狠狠的朝地上摔去。她哪敢和皇上对着干?她只是以为,自己在皇上的心里是不一样的,是特殊的。

她以为皇上就喜欢她张扬爽朗毫不装模作样的性情,就努力的想要引起他的注意力,讨他的喜欢,可是没想到,换来的是这么响亮的一个大巴掌。

她也知道自己没有把猫儿调教好,娇惯着它,放任它把这些名贵的瓷瓶从博古架上碰下来,摔碎了,还没有做出任何悔过的表示,是大大的不对。可是皇上不是说,她养的猫儿的性子,就和她一样,自在纵情,与众不同吗?

无声的摔打着靠垫的宜妃娘娘,眼眶慢慢的红了,但是一向骄傲不输人的她,高高的仰起头,强忍着眼泪不让它们掉落下来。

她不能哭,不能让那些一直对她看不惯的宫妃们看她的笑话;她也不能犯倔强,皇上要整顿宫里的这股刚刚开始兴起的奢侈风气,她就要乖乖的配合皇上。依照皇上的大度,只要她立马真心的改正过来,皇上心里头就不会再计较。

“花嬷嬷,你去拿张银票,给内务府送去。再把猫儿抱到猫狗房,让他们给好好的调教调教,调教不过来本宫就不要了。春草,你去把本宫给皇上做了一半的藏青色披风拿来,趁着天还没大热,赶紧多做一些。”

“娘娘能这么想才是正理儿,嬷嬷立刻就去给娘娘办妥当。”花嬷嬷一脸的欣慰。

她是宜妃娘娘的奶嬷嬷,这些年一直把宜妃娘娘又当主子又当亲闺女的照顾着,眼看着自家娘娘能迅速的想明白振作起来,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了。就自家娘娘的这个倔强的性子,她是真怕她犯拧巴和皇上扛起来。

这胳膊怎么能拧过大腿那?更何况,这件事儿确实是娘娘有错在先。

好好的一个青花瓷瓶儿,价值几百上千两银子,摔碎了卖碎片也才值个几十两银子,那个猫儿一连打碎了四个大瓷瓶,难怪皇上要生气,直白的训斥娘娘。

出身贫苦家庭的花嬷嬷,尽管这些年因着宜妃娘娘的关系,见识了很多好东西,家里也因着宜妃娘娘的赏赐日益富裕,可是她的心里头,对于那几个因为波斯猫儿调皮,无辜遭殃的青花大瓷瓶还是非常的心疼。

虽然自从小猫儿被自家娘娘带进延禧宫后,平时都是花嬷嬷带着小宫女在耐心照顾着,每天伺候它洗澡吃东西穿小衣服。

万岁爷说的对,不能因为现在不缺钱,不缺吃不缺穿的过上好日子了,就随意的糟蹋东西。

这么好看的不得了的大瓷瓶被烧制出来,得花多少细工夫?她记得小时候,见到村里头有人因为买不起,要自己烧个小陶罐出来,就废了老鼻子劲了,更何况是这么大的一个带花儿的大瓷瓶?

心里默默的想着自己的心思,打算哪天和家里人见面的时候,好好叮嘱他们不能忘本,要勤俭节约过日子的花嬷嬷,手里的活计也没有落下来。又看了一眼已经平静下来,专心绣大鹰眼睛的自家娘娘,花嬷嬷就放心的怀揣着银票,抬脚去了内务府。

后宫里头因为皇上的口谕和他昨晚上决定的人生大事,各个心思浮动,想着法儿应对。前朝的官员们因为皇上在早朝上,突然宣布的“勤俭节约,忆苦思甜”全国大辩论,也都是在低下小声的议论纷纷,心思不宁。

他们这些人,哪个没有以嫁闺女,娶儿媳银钱不凑手等等理由和皇上借过银子?其实也不是他们非要顶着太子殿下的忌讳,和皇上哭喊着要借那份儿银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家里不说是家财万贯,可也确实不缺少那点儿银两。

实在是没钱了,就少出点儿聘礼嫁妆,反正他们家的孩子都不愁找不到好人家结亲,又不像东城的豪绅富商,只能拿白花花的银子出来钻营铺路,摆阔气显排场。

“李大人,你也和皇上借银子了?”

“王大人,某出身贫寒,家里负累多,上次小儿娶亲要拿聘礼的时候,一时筹措不开,就和皇上借了两千两。写了借条儿,两年内加上利息换上。李大人也借了不成?”

“说来惭愧,某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衣食无忧。只是看着大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的聘礼银子,就打肿脸冲胖子,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大操大办。结果前一阵子家里真的有事儿要用银子,可不就不凑手了吗?”

“王大人,李大人,你们都是有切实原因,以皇上和太子殿下的仁厚,估计都会宽容的区别对待。我们这大多数人都是眼看其他人借银子买庄子享受,跟风的凑上去,带着生怕去的晚了吃亏的想法儿。现在想想,当时可不就是跟入了魔障一样吗?”

“张大人,你也不要自责着急。皇上现在只是提议大辩论,并没有开始追究这些。你若手头宽裕,下朝后去户部把欠国库的银子还上就好。”

作者有话要说:  每天都奋斗在日万路上的痒痒鼠。吼

第125章 飞机

“某也这么认为, 张大人。某回家后也筹措银子,尽快把欠国库的银两给还上,否则等到大辩论结束后···”到时候如果皇上不护着他们了, 而是太子殿下出手上下整顿, 可不是这么好说话的了。

“可不就是因为这个才担心的吗?你们说前些年过苦日子的时候,大家伙儿不也都挺乐呵的吗?这乍一日子好了, 手头宽裕了,居然都没受住考验, 某真是白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惭愧惭愧。”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自古就是这么个道理,人之常情。张大人切勿妄自菲薄,以后大家互相警醒着才是, 可不能再跟风犯类似的错儿。”

“是极,是极。”

康熙皇帝端坐在龙椅上, 听着下面的人嗡嗡的议论声儿,面无表情, 不动声色。臣子们看起来都接受良好,当然是个好事儿。不需要他费尽口舌的说服他们。

被康熙皇帝提议的勤俭节约这个事儿带动着,大臣们也就当前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议论, 比如因为工商阶层地位的逐渐提高,有些农民心思躁动不安,也想着跑商做生意一夜暴富, 定不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务农做工等等。

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事儿当然必须尽快拿出具体的章程,切实的落实下去。

等康熙皇帝和臣子们议定了要在一些商业方面提高税收,以及对耕种土地的农民减少一些赋税等等鼓励政策,心满意足的宣布退朝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

恰巧这个时候,胤礽习惯性的提前来了乾清宫,递给康熙皇帝一个折子,“皇阿玛,儿臣昨晚上把华夏几千年的婚姻制度都总结了一下,又加上一些儿臣的个人意见,写了个章程,您看看。”

“嗯,先放着,昨晚上几点休息的?你现在年龄还小,身子骨没长结实,可不能熬夜。”

康熙皇帝自己从小到现在都是读书勤奋,白天处理完政事后,晚上经常熬夜学习到晚上十一点才休息,每天只休息六个小时。但是,他对于儿子的要求却是非常的宽松,只要求他把平时的功课做好了就行。

就和这天下所有疼爱子女的父母一样,自己吃过的得苦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尝到,生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够,长的比别人家的孩子瘦一点儿或者矮一点儿。

少年太子自然感受到了自家皇阿玛的这份儿疼爱之情,微微笑着摇头,“谢皇阿玛关心,儿臣没有熬夜,十点就上床休息了,所以章程写的有些太过于简单。”

“这个没关系,把事儿说清楚就好。南书房里面都是大家之才,他们一看就会明白。来,陪着皇阿玛用点儿饭菜。”

“好,儿臣也有点儿饿了。”

大清宫廷的早膳一般都以清淡养生为主,对于活动量大,学习任务重,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男孩子来说,根本就坚持不到晚膳时间,所以胤礽才会点心水果不断嘴的吃。

康熙皇帝和宝贝儿子简单的用了一些点心水果后,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十点五十五分,父子俩立即起身,迅速的赶到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门到乾清宫这个相对独立的乾清宫庭院里,月华门之南,以前是少年的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前朝称呼它为书房,大清入关后,慢慢的大家就习惯性的称呼它为南书房,

南书房院子周围有四十间门庑环绕,四面主要有昭仁殿,弘德殿,端凝殿,懋勤殿的四大殿;南书房,上书房,敬事房的三房;以及奏事处,批本处,乾清宫的两处一宫等建筑机构。南书房就是其中乾清门里西南角,坐南朝北非常不显眼的一处房舍。

历史记载中的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光绪二十四年撤销,虽然雍正朝规定南书房官员不得再参与军机要务,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它还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

有清一代,天下士人学子都视南书房为大清国最清贵清要的地方,以能进南书房入值为荣耀。

它是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巩固满清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构;也是他一生勤学不辍,读书学习的地方;更是以他为首的清王朝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

虽然一开始,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的理由只是,他身边没有可以随时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的人,“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一个创造,这是应他本人的军事之需、行政之需、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专门开设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内延机构。

说军事之需和行政之需,是因为当时正进行,关系满清生死存亡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各种军报紧急而繁多,指令下达必须迅速及时;三藩平定后康熙皇帝还是每天日理万机的忙碌不堪,处理日常大小政务,开展实施宝贝儿子一个又一个的新想法,开展和沙俄的战事等等。

勤政且专制的康熙皇帝身边,需要有一个可以贴近咨询的军政顾问和机要秘书班底,陪着他一起随时随地处理国家事务,政寝学合一地方和机构。

说学问之需和情趣之需,是因为康熙皇帝对他酷爱的读书学习,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算学音律,地方民情,随时需要身边有信重的师友,和他请教和探讨;而对于他喜欢的书法、绘画、诗词、文玩等等,也需要有人和他同趣相通,同好相逑。

说它是内延机构,是因为它是康熙皇帝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当年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是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都需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还都与皇家有着各种血缘关系,他们的意见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

二是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

虽然年少但是强势万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当然不能接受这些左右掣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