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节(1 / 1)

加入书签

周莫玄能跟亲兄弟、侄子在一起,特别的高兴,每天晚上都会跟周景望好酒好菜小酌几杯。

王氏也不用担心太子呆在东宫被废,导致女儿余生不幸福,童家跟着倒霉。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周黎安、周蔚。虽然没有追上洪家送亲队见到洪珏,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旅行本身就是件很开心的事。

周莫玄与周景望商议之后决定在昌城住两晚,后日一早再出发。众人欢呼。

酒足饭饱,夜深人静。

江青云把周莫玄、周景望请到偏厅,让护卫在外面、房顶看守,严防有人窃听。

第一件事便是短弩。此物周景望在长平李家时就见过,也知道是李如意让家里铁匠所制。

江青云低声道:“东宫御林军需人人一把短弩。”

周莫玄双手抚摸短弩,爱不释手,刚才已经试过短弩的威力,真是惊人,这么好的利器能为他所用,心潮澎湃,道:“如今兵部没有我们信得过的人。如果我们批量制作此物,就得自己想办法。”

周景望问道:“王府制出短弩送至东宫,如何?”

江青云摇了摇头,“太远。”

周莫玄想了想,问道:“那在国都郊外找个作坊神不知鬼不觉制作一批?”

“风险太大。万一被人发现后果严重。”江青云接下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朝中六部没有我们的人。我们在国都处处被人盯着,不方便运作。此番出了国都,运作起来倒是方便些。”

大周国朝廷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尚书均是正三品实职官职。

周莫玄桃花眼微眯,问道:“表叔的意思是?”

724期望很高的司农

“六部我们只要兵部。兵部必须是我们的人做主。有了兵部,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制作短弩。燕王府、楚王府、洪家军同时推荐赵册任兵部尚书,如何?”江青云接下来特意介绍了赵册的情报。

赵册出身北地军队世家,祖上五代是军人。

他今年四十八岁,文武双全,属于智将型将军,也是周冰的心腹兼爱将。

内战时,燕王周冰派赵册带兵几万驻守邢城,赵册圆满的完全任务。

江青云在燕城时见过赵册几面,并且交谈过,也查过此人的底细。

认为以赵册的能力可以胜任兵部尚书。

“赵册那个老油子,在邢城时没脸没皮的愣是从农司要走一万多头牛羊,还有几百匹马。农司那些人竟拿他没办法。”周莫玄忍不住微笑道:“表叔选他当兵部尚书,向来跟兵部不对付不愿意出银子放血的户部该头痛了。”

周景望与赵册的关系,要比周莫玄跟赵册熟的多。朝廷局势复杂,北地的将领的性子一个比一个直,也就滑的像泥鳅且忠诚的赵册能够上任兵部尚书。

于是,他表态道:“赵册能当兵部尚书最好不过。他是我们的人,在那个位置,会给予我们很多便利。兵部有兵器作坊,机密到连皇子都不能入内。由兵部的兵器作坊给东宫制作短弩,最好不过。”

如今,周冰支持莫玄,洪家军洪郡公也在前几天答应周莫玄,就只剩下楚王周景晨。

三人相视对望,下一步就是获得周景晨的支持。

周景望缓缓道:“直接上奏折推荐,有点威胁的意思。”

“直接上奏折要户部尚书的位置,朝中那些人个个盯着户部,哪怕里面一个六、七品的官职也争得头破血流。”江青云冷笑一声,道:“我们想要安排人当户部的主官,那些人必然打死都不同意,到时,我们再提出要兵部的主官,就容易实现的多。”

周莫玄想到在早朝上文武官员为了一点点利益“拼杀”,无形的刀光剑影,有些没有底气的道:“六部的尚书,哪一部都行,我就怕尚书没弄着,弄来一个司农。”

司农大周国管理农业农官的最高级别官员。

别看历任皇帝对农业非常看重,但是司农的官职才从三品,比六部尚书低一品。

司农整天跟田地、粮食打交道,比六部尚书的权力小。

“唉,你这个乌鸦嘴。”江青云抚额,然后又道:“司农也行,有一个三品的实职就比没有的强。”

司农主管大周国所有的农业,能够到各个城府。

如今东宫在朝中没有一点话语权。

周景望想到江青云除去是太子中舍人还兼任农司苑监官,

问道:“陛下为何三番五次的要表叔去农司苑做事?”

周莫玄见江青云无奈的笑,不由得坏笑道:“表叔去农司当官都是被传旨官害的,哦,其实也不是害,就是被那传旨官极力推荐给农司,农司的司农就在陛下面前把表叔强要过去。”

原来,去年传旨官去北地发现农村村民生活变化很大,回到国都就写了一封奏折,直接呈给农司。(见699章)

农司的官员看后很是惊诧,把奏折呈给了司农。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司农就派几位农官暗地去北地查访,得到的结果让他震惊无比。

燕城三大作坊带动了燕城方圆二百里农村村民大量种植黄豆。

番邦的大牲口就是燕城作坊的货物换来的,而燕城作坊的大股东之一及管理者就是江青云。

如果江青云能在国都远郊建立一个作坊,那么番邦大牲口就变成朝廷农司所有。

再者,江青云创造了积粪肥田法,说明他在上农事有很高的天赋。

这么一个年少智多的杰出人才,应该为大周国朝廷效力,却被周冰藏的那么严实,只能在北地那么荒凉的地方折腾一下。

司农非常惜才,更想让江青云给朝廷的农司带来无数的番邦大牲口,让国都方圆五百里的农村日子好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