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节(1 / 1)

加入书签

找个理由,王娟乖乖闪身出去。

因为,王娟看到,李嘉明从进来后,眼神只是牢牢锁定了叶秋桐,那眼神里某些意味之浓烈,让王娟看了心头都是一阵悸动。

所以,还是要给他们留一点私人空间吧……

“嘉明,你来了!”叶秋桐高兴地起身,笑道,“正说到你呢!”

“哦,这么巧,说我什么坏话了?”

李嘉明已经迅速地打量了一遍叶秋桐,见她只是清减了些,并没有其它异状,这才眼里含笑地坐下。

“哪敢说你坏话,是和小王商量,想要再进一条生产线的事情,打算让你帮我们推荐,这条生产线主要用于家用塑料制品。”

“嗯,这方面我自然是权威了。现在国内市场虽然鱼龙混杂,以价廉取胜的厂家不胜其数,但是我觉得,百姓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到讲追质量这一条路上来。

说句你们不爱听的,如今国内的经济刚起步,大家都不太讲究生活品质,但是作为想要立百年基业的厂家,不能因此而忽悠百姓。

我建议你们一开始就做高端的质量,走生产人体无害化塑料制品的路。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李嘉明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如果叶秋桐还是象刚开始时那般小打小闹,叶秋桐可能还要考虑一下生产成本。

但是现在她的资金日渐充裕,八十年代企业赚钱的吸金能力不是后世的人所能想象的,光是卖批条都能成为百万富翁,何况做实业的?

先入为主,是李嘉明的战略,用强横的品牌战略,在百姓心里树立大品牌的高端形象,才能持久。

叶秋桐重生一世,来自富裕昌明的后世,晓得品牌战略的重要性,自是十分赞同李嘉明的意见。

而且,不说别的,就说1986年那个卫生巾品牌吧,当时就是直接引进国外的高端生产线,在别人以为国人消费不起一包几块钱的卫生巾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抢占了市场,成为卫生巾市场上的巨无霸,后来还成为上市公司。

再后面,还有海尔的老板怒砸不合格冰箱的事迹……

叶秋桐虽然已经拥有李嘉明好运来公司的股份,但是她还有野心,想要做自已的上市公司。

当然,她不可能在产品生产上和李嘉明的公司“打架”,走同质化的路,所以她选择定位的是家用塑料品。

这点,李嘉明听了她的想法,也心知肚明,因此积极给了叶秋桐建议。

叶秋桐听了李嘉明的分析判断,心内对他自是服气,果然有学识的人就是不一样,她是重生之人,所以知道后世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但是李嘉明仅凭自已的能力学识就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一想到这些,叶秋桐对自已参加高考又多了几分追求。

现在上大学对她来说,不光是追求一张文凭的事,而是希望能到大学里深造,同时也结识更多的商业伙伴,为今后自已企业的腾飞奠定知识基础。

正文 第三百零四章绯闻女友

和李嘉明商讨一番后,李嘉明表示他认识一家同业,最近也要转行,打算出售厂里的机器,正符合叶秋桐的要求,如果叶秋桐有意的话,可以亲自到香港去验货。

而且,李嘉明建议,叶秋桐要做就做大一些,索性把长庆村这边工业区的地也买一块建厂,如果钱不够,叶秋桐可以以目前的好彩头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

而且,如果长庆村这边工业区的地块批下来,叶秋桐还能用这块地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

如此一来,至少能筹到至少五十万元的贷款。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叶秋桐听了李嘉明的筹划介绍,不禁目瞪口呆,道:

“还能这么操作?可是那地块如果划给我们公司,我们不是也得出资购买吗?”

“先抵押,后出资。”

李嘉明平静地道,看来,他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了。

叶秋桐明白过来了,这就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她迟疑地道:

“银行会批吗?”

“会。”李嘉明看着叶秋桐单纯的脸,不由地笑了,“你呀,做生意还是太嫩了。香港的银行不会批这种,但是现在内地的银行会批。放手去做吧,你和那些批个贷款想跑路的人不同,你是正经做实业的,既然现在有这段灰色地带,正好是你借力腾飞的时候。”

李嘉明说这些话时,看向叶秋桐的双眼愈发有神彩。

对叶秋桐,他是求而不得。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远远欣赏、扶持叶秋桐。

这就象匠人打磨属于自已的玉石作品一样,看着美玉在手中被一点一滴雕琢温润成形,即便她最终不能完全属于自已,但是当美玉出世,震惊世人之时,一想到自已也在其间付出了心力,那种精神上的愉悦亦是无人能及。

“好吧,那我先去考察一下生产线,和林镇长说一下买地的打算,让他帮着做好前期准备。”

叶秋桐心一横,要嘛就把生意做大做强,要嘛就是小打小闹,混吃等死。

重活一世,她要的是精彩绚烂,自是不会放过每个能让自已更加强大的机会。

做生意会发财,固然一点一滴地积累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抓住每一个能够令自已脱抬换骨的契机。

眼下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契机。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叶秋桐拿到了李嘉明介绍的香港恒运公司的商业邀请信,订了三天后到香港的机票。

就在这时,赵文倩又意外地来找叶秋桐。

叶秋桐看到一脸温婉关切的赵文倩,觉得自已失礼了,迟生失踪的这些日子,赵文倩也没少费心,尤其是儿子大病初愈,女儿又出嫁,两件大事压在一起,她依然时不时关注着迟生的事,经常打电话安慰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