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1 / 1)
仿佛一株冒着严寒独自绽开的红梅,即使在风雪中零落成泥,也是一身傲骨。
李绮节不由一怔:这样出众的相貌和气度,委实不像个荒村野庙的出家人。
☆、第15章 柿子
小雨淅淅沥沥,总不见停,小沙弥只在李宅门前停留了几息工夫,大概是急着回寺里,雨势才稍稍柔缓,便告辞离去。
刘婆子和宝鹊在灶房收拾了一包水灵灵的鲜枣和素油炸的面果子,还从米缸里摸出几枚拳头大沤得绵软熟烂的柿子,用荷叶仔仔细细裹了,扎上晒干的细草绳,送到门前。
周氏接过捆好的荷叶包,亲自送到小沙弥手中,笑道:“小师傅也太客气了,家里虽是茅檐草舍,避雨的屋子还是有的。“
小沙弥不苟言笑,斗笠下的面容精致而疏冷,宛如泥胎木偶,神情不见一丝波动,接过荷叶包,躬身朝周氏行了个礼,转身离开。草鞋踏在松软的泥地上,留下一串清浅的脚印。
李绮节这才注意到,小沙弥身上的僧衣*的,衣摆还在往下淌着水滴。
宝珠凑到李绮节身边,朝间壁朱家的方向努努嘴巴,冷哼一声,道:“真是作孽,昨晚小师傅在朱家的门檐前躲雨,朱娘子硬说他晦气,把他赶走了。小师傅可怜见的,整整淋了一夜的雨!“
李绮节恍然,难怪小沙弥的脸色那么苍白。那她昨晚起夜时听到的斥骂声,也不是朱娘子在打骂朱盼娣几姐妹,她那会儿应该是在驱赶小沙弥。
李家村靠近竹山,山上风景秀丽。瑶江县本地村人很务实,虔诚供佛的同时,也信神仙鬼怪,平时没事拜拜佛许个心愿,不管用的话,就去求点符纸烧符水喝,再不管用,继续去寺庙里拜佛,如此循环往复,端看哪家神佛有空。
潭州府儒道佛并立,所以竹山上既有寺庙,也有道观,还有庵堂,和尚、道士相处融洽,结伴同行是常事。
常常有比丘、尼姑下山化缘,夜里他们往往就在乡下人家的草棚屋檐下过夜。村人淳朴,对比丘们很尊敬,不仅会大方送上自家最好的米粮饭菜,热情的还会把僧人请到家中休息洗漱。
昨晚小沙弥进村时,已经是亥时三刻,村里人早已睡得呼噜直响,没人察觉。直到今天早上,去江边放牛的村人看见小沙弥在谷场上的草堆里困觉,才知道朱娘子昨晚不让小沙弥在朱家门檐下躲雨,硬把小沙弥赶到村外去了。
宝珠义愤填膺:“平时看朱娘子也是个可怜人,没想到她的心竟然这么狠!怠慢出家人,不会有好报的!“
李绮节暗暗叹口气:朱娘子遇人不淑,丈夫不学无术,婆母苛刻吝啬,村里人可怜她的处境,平时对她多有忍让。只要她眼圈一红,哭诉起自己的境遇,连老人们都得让她几分。朱娘子尝到甜头,渐渐养出一副欺软怕硬、爱占小便宜的脾性,她不敢反抗婆婆和丈夫,就整天打骂女儿,对外人撒泼,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村里人觉得她实在可怜,不想也不敢和她计较。可耐心总是有限的,朱娘子再这么作下去,只会把村里人对她的最后一点同情全部磨光。
宝珠就是头一个对朱娘子由怜爱转为憎恶的:“咱们家逢年过节往朱家送米送肉送衣裳,朱盼娣和朱想娣还总在村里说三娘的坏话,怪道都说人生人凤生凤,她们母女几个都长了一副黑心肠!“
李绮节眉毛微微扬起,笑了笑,扶着周氏往里走,朱盼娣竟然还在孜孜不倦地抹黑她,她在大明朝的头一个“仇人“,比她想象中的要执着多了。
“十三……“周氏忽然一跺脚,喃喃念了一个数字。
李绮节一脸莫名:“婶婶?“
“小师傅!“周氏轻轻推开李绮节的胳膊,转身跨过门槛,扬声叫住已经走远的小沙弥,疾步走到他身后,颤声道:“小师傅俗家是不是姓张?“
小师傅身形微微一滞,斗笠上的雨珠哗啦啦缀在肩头,僧衣上的水迹沿着瘦削的肩背,晕开一大片。
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绮节走到周氏身边,轻声道:“婶婶认得他?“
自明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休养生息、鼓励农业的国策,天下太平已久。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府县乡镇日益繁华昌盛,商业发展蓬勃,又不是吃不起饭的灾荒年间,谁家舍得把十几岁的儿郎送到寺庙里去苦修?
更何况小沙弥生得如斯俊秀,瑶江县,不,整个潭州府应该都找不出第二个人品这般出众的少年郎了。
纵是上辈子见多识广,阅遍网上各种美男的李绮节,也不得不诚心赞一句小沙弥生了一副好相貌。她要是有这么个哥哥,恨不能天天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他,绝不可能让他流落到夜宿荒野的境地。
周氏看着小沙弥远走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他是张家十八娘的儿子,从小送到西山庙里养大,我上一次看到他时,他连话都不会说呢,抱起来和小猫咪一样,轻飘飘的。一转眼,已经长这么大了。“
语气颇为唏嘘。
张十八娘?
李绮节仔仔细细回想了一遍,确认自己没听过这个人。想要问问周氏,周氏却忽然忌讳起来,怎么都不肯往下说了。
李绮节发现周氏难得露出几丝伤感,眼中的疑窦之色更浓。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和变态的户籍制度,远行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
首先,想出门旅个游必须先跟官府打个招呼,然后得做好家里长辈的思想工作,最后备上银两、干粮、铺盖、衣物、马桶、照明取暖工具等等林林总总一大车行李,办好各种文书路引凭证,终于可以出行了,路上还必须提心吊胆、时刻警惕——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天灾*,天气预报是不可能有的,洪水、山火突如其来、防不胜防,野猪、老虎、野狼、毒蛇神出鬼没,山里有山匪,江上有水匪,医疗水平又低,淋个雨、摔个跤都很可能翘辫子。
在明朝,如果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结局基本上是走不回来了。
徐霞客能到处游历,还不是因为他家老母亲持家有道,思想也开明,能够供得起他的全部花销,对于土豪来说,什么问题都可以不成问题。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家乡比较实在。
所以,在这个时代,除了靠南来北往贩卖货物生财的商人、书生游子和富贵人家,大部分人往往一辈子都蜗居在一座小小的县城当中,有些人甚至几十年不会走出小山村。
本地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座小小的瑶江县中,自然而然的,各大宗族和姓氏之间形成了非常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叔叔家的堂弟娶了舅舅家的表妹,姑姑家的侄儿嫁了间壁邻家大郎,一家几个妯娌是同族姐妹,都是常事。
比如李大伯和李乙兄弟,虽然父母早逝,近亲所剩无多,但如果从太爷爷上面一辈算起,还是能找到几户亲戚。
于是每到红白喜事时节,去别人家赴席,李绮节基本上是见人就笑,看到长辈就行万福礼,所有同辈异姓儿郎都叫表哥表弟,所有同辈异姓小娘子全喊表姐表妹,因为她知道乡镇所有人家几乎都是自家远亲。基本上,从瑶江县回李家村的路上,站在船头举目一望,凡是有农田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是有人家的地方,都可能有她的亲戚。
因为亲戚太多太难记,怕在人前失礼,李绮节特意列了一张单子,把所有和李家沾亲带故的人家全部列成表格,时时翻看,加深印象。
据她初步估算,她目前记下的那些有名有姓的表兄弟,已经突破了三位数——表哥们的数目实在惊人,她暂时只能用外号去记忆,才不会弄混。
未婚夫杨天保,是闷葫芦表哥。
孟四郎孟云晖,是假正经秀才表哥。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花相公家的花大郎,是脑袋很大的大头表哥。
而张十八娘这个人,李绮节可以确定是头一次听说。
李家和张家的来往算得上亲近,张大少奶奶昨天才来李家摆了一回少奶奶的谱儿,李绮节自信对李家村的张家这一支还是很熟悉的。
张家人口多,论排行,十八这个排名不出奇,可李绮节以前曾经悄悄和宝珠八卦过,说张家阳盛阴衰,每一辈都只得两三个小娘子,所以张家女儿都格外尊贵。就像现在的张二娘张桂花,是宝字辈唯一一个长大的小娘子,张老太爷那么扣扣索索的一个人,都快把她宠上天去了,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只要是张桂花喜欢的,张老太爷恨不能堆满她的屋子。媳妇张大少奶奶天天要领着丫头去灶房炊米造饭,而张桂花,独独有四个丫头服侍,长到十二岁,从未踏出过张家门槛一步,是乡里出了名的娇美人。
小娘子和小郎君是分开排行的,有张十八娘的话,那肯定还会有十六娘、十七娘,张桂花是宝字辈的二娘,那十八娘,只可能是上一辈的了?
又或者是另一个张家的十八娘?
接下来的一整天,李绮节围在周氏身边,帮忙拿东递西,做小伏低,极尽讨好之意。周氏刚坐下,她赶紧凑上去为她捶腿。周氏要出门,她立刻撑起油纸伞在前面引路。周氏嗓子干,她一溜烟去灶房提热水,亲手沏一壶香甜的桂花茶,送到周氏手边。
周氏白天看到小沙弥单薄可怜,原本有些伤怀,一天下来,硬是被李绮节逗笑了,轻轻一捏她粉嘟嘟的脸蛋,嗔道:“罢了罢了,总归才过去十几年,你要是有心探问,总能打听到一点蛛丝马迹,这事瞒不了人。“
李绮节迅速抓住周氏话中的重点:“为什么要瞒着人?“
☆、第16章 身世
周氏眉头紧皱,顿了片刻,缓缓道:“十八娘是张老太爷的隔房堂妹,她当年是乡里最灵醒周正的小娘子,连画上的金童玉女都没她漂亮。我记得她十三岁那年,附近乡镇人家抬着礼盒去张家求亲,整座瑶江县的媒婆全都到了,一个接一个在张家的两只石狮子跟前排队,等着进去说亲。连县太爷家的太太也去张家吃茶,催张家人早些让十八娘出阁。最后张家人千挑万选,选中了杨大官人家的小儿子。“
李绮节双眉微挑,又是一个杨家小郎君,既能被称作杨大官人,不必说,肯定是杨天保的某位长辈。瑶江县里姓杨的人家,一大半都和杨天保连着亲。高大姐为此十分自豪,曾说杨家虽然没有首富金家富裕,但人丁兴旺,子弟出息,又出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孟县令,县里的第一大氏族,非他们杨家莫属。
果然听得周氏接着道:“那杨大官人的小儿子和咱们李家是隔辈的亲戚,五郎天保管他叫堂叔。杨小郎生得一表人才,也只有他配得上十八娘的人品。可惜杨小郎命不好,永乐二年的时候,他和县里几个秀才坐船去武昌府的黄鹤矶头看什么文会,路上遇到江匪,被人扔到大江里淹死了,杨家人连尸首都没找着。“
说到这里,周氏叹了口气,拈起一根细如须发的绣针,在发鬓上抹了一下,眯起双眼,纤巧的绣针按着纹理,刺透蓝布——她正坐在窗下修补一件铁灰色直身,李大伯常在乡间行走,衣袖在山路间划破了一道豁口,直接用绣线缝补不太雅观,只能绣上几只衔枝喜鹊作装饰。
李绮节坐在罗汉榻前的小杌子上,伸着一双粉腻巴掌,帮周氏按着直身衣袖的窄边,心里粗略估算了一下年份:现在是永乐二十年,杨小郎是十八年前没的,而小沙弥看起来却是十三四岁的年纪,所以说,小沙弥不是杨小郎的遗腹子。婶婶好像问他是不是姓张?小沙弥为什么是跟着母亲张十八娘姓的?
周氏手指翻飞,很快绣出一条纤细的叶脉,“十八娘的命也苦,嫁人才一年就守了寡。杨小郎的头七过后,张家人要把十八娘接回娘家养活,杨家人不答应,非要十八娘给杨小郎守节……“
李绮节听得咋舌,现在是永乐年间,朝廷奉行与民休息,应该还处在鼓励人口生育的阶段,乡里人竟然强迫女子为夫守节?莫非程朱理学已经影响到偏远的瑶江县了?
周氏冷笑一声:“十八娘年纪轻轻的,让她给杨小郎守一辈子的寡,就是张家肯,我这个外人都舍不得!“
李绮节默默叹息一声,她大概能猜出接下来的故事了。
周氏接下来的讲述印证了李绮节的猜测:张家人断然舍不得让如花似玉的张十八娘守一辈子的寡,毅然决然把她接回张家,预备为她再挑一户好人家改嫁。杨家人看张家人油盐不进,恼羞成怒,和张家断绝姻亲关系。乡里人议论纷纷,整天把十八娘不肯为夫守节的事挂在嘴边,畏于闲言闲语,张家只得把十八娘送到山上的庵堂去静养。
从前乡下人家穷苦,寡妇再嫁,不是什么难事。等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寡妇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杨家那样的人家,随着家业的一步步壮大,开始注重门第规矩,寡妇如果不为夫守节,就会被说三道四。读书人更是讲究,谁家寡妇再披红绸嫁人,他们连那寡妇的兄弟族人都跟着一起鄙视,甚至会当面把人家说得抬不起头。
周氏一边娓娓道来,手上绣花的动作依旧稳当熟练:“十八娘上山之后就没下来过。山上清苦,张家人平时只会派个婆子到山上去送些衣物米粮。几年后,庵堂里的尼姑找上门,张家人才知道,十八娘已经偷偷搬出去了。张家人到处打听,最后在县里找到十八娘,那时候她刚生了个儿子。张家人以为十八娘被哪家浪荡公子给骗了,追问孩子的爹是谁,十八娘不肯说。一直到她爹和她娘闭眼,她都没说出小郎君的身世,只说孩子的爹是个好人,因为家里不允许他娶一个寡妇进门,她和小郎君才会流落在外,等小郎君长大成人,孩子的爹肯定会接他们母子回家。“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音里对张十八娘的同情,心里有些诧异:张十八娘不肯为丈夫守节,后来又无媒苟合,和陌生外男生下小沙弥,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惊世之举,可能会受万人唾骂的。按理来说,周氏应该很厌恶十八娘才对,可看周氏脸上的神情,对十八娘没有一丝鄙夷,有的,只是对十八娘的怜惜。
这让李绮节不由得对周氏有些刮目相看,她原来以为,周氏和便宜老爹李乙一样,也是个迂腐守旧的老古板——因为周氏对李大伯纳妾的事情实在太过上心了。昨天李大伯已经明确拒绝收用宝鹊,周氏没有庆幸不说,竟然还怪李大伯不能体会她的良苦用心,把特特为李大伯备下的那半边西瓜送到李绮节房里去了。李绮节晚上吃了几瓣西瓜,临睡前又独自享用了一半脆甜的瓜瓤,夜里频频去屏风后面和铜丝箍的马桶亲切会晤,才会模模糊糊听到朱娘子斥骂小沙弥的声音。
周氏如此执着于为夫纳妾,却不歧视大胆出格的张十八娘,看来还是蛮开明的嘛!
“十八姨现在在哪儿?“
周氏嗤笑一声:“还能去哪儿?十八娘的爹娘去世之后,她嫂子容不下她,怕她的名声耽误底下几个女伢子说亲,把她送回西山上的庵堂关起来了。“
而小沙弥,张家太爷临死之前为他取了名字叫张泰宣,嘱咐张家人务必要把他当成张家的孩子一样看待,好好将他养大成人。十八娘的哥哥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太爷一闭眼,他就让人把张泰宣送到西山的寺庙里去,寒冬腊月天,只给张泰宣穿一件粗葛布小褂子,婆子把他送给寺庙里的知客僧时,他连气息都微了。
母子俩一个被关在庵堂里,一个在寺庙里由出家人抚养长大,虽然同在一座山头,但十几年都不曾见面。
周氏眼波流转,目光在李绮节身上打了个转儿,绣针停在喜鹊的羽翅上,郑重道:“村里的张老太爷是十八娘的隔房叔叔,他们张家人早把十八娘逐出宗族了,村里人顾忌张家人的脸面,也都装作不记得十八娘。三娘,以后在张家人面前,尤其是张大少奶奶跟前,千万不要提起十八娘。“
李绮节点点头,周氏肯把张泰宣的身世如实讲给她听,她已经很意外了——十八娘丧夫后想再嫁,在庵堂和外男有私情,独自生下身世成迷的张泰宣……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不适合讲给未婚少女听,周氏却毫不隐瞒,和盘托出。
李绮节明白周氏的用意,自然不会得寸进尺,企图接近张家和张泰宣,虽然那惊鸿一瞥实在震慑人心。
周氏已经把警告说得很明显了,她是个订过亲的小娘子,爱慕一个身世不明的俊俏少年儿郎,很可能会落到和十八娘一样的悲惨境地。
其实周氏有些杞人忧天,张泰宣固然生得俊秀,但始终只是一个才见过一面的少年郎,李绮节只是纯粹欣赏对方的美色罢了。
周氏仔细观察着李绮节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发现她追问张泰宣的来历,似乎真的只是出于好奇而已,暗暗松了口气:杨天保那边刚出了幺蛾子,三娘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才刚想到杨家,就听屋外一阵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宝鹊轻轻叩响门扉:“太太,杨家人来了。“
周氏神色一震,绣花针差点戳破指尖:“来的是谁?“
李绮节站起来,走到窗边,透过支起的纱屉子往外看,“好像是老董叔和董婆子。“
老董叔和董娘子是依附杨家过活的一对老仆,往年杨往李家送节礼,都是这对老夫妇上门。据说老董叔也是李家的远亲,因为得罪了县里的大户,怕担干系,宁愿卖身给杨举人当奴仆,以求庇护。
院里的桂花树刚好挡住了李绮节的部分视线,她踮起脚跟看了半天,发现老董叔身后堆了一地的东西,几乎快码得一人高了。先是一担雕花提盒,装得满满当当的,盒盖都撑开了半边,还有几只鼓囊囊的大口袋,看不清里头装的是什么,旁边是一担色彩鲜明的布匹,一担莲藕和金瓜,几只用粽绳捆起来的大青鱼在地上蹦来蹦去,刘婆子撸着袖子,正想办法把草鱼抓到水缸里去养起来。
别的也就算了,细布可是精贵东西,朝廷征税,布匹是其一,市坊交易,布匹可以直接当成货币使用,杭州府出的细绢,一丈就得半贯钱哩!
李绮节眼珠一转:高大姐最是个小气磕巴的人,中秋又不像过年,杨家怎么往李家送来这么丰盛的节礼?
周氏放下补了一半的蓝布直身,理理衣襟,淡淡道:“三娘,你进去看看昭节和九冬在做什么。“
李绮节嗯了一声,没有多问,出了后门,顺着甬道走出正院。
周氏走到后窗前,一直看到李绮节转过月洞门,才放下心。
转身走到门前,声音霎时一冷:“让他们进来说话,我倒要看看,杨家预备怎么向我们李家交代!“
☆、第17章 偷听
老董叔一进门,便先给周氏作揖不迭,他生来一副笑脸,时时刻刻都一脸和气,明明没笑,但说话时声音里总像是带着几分笑意。
周氏神情冷淡,和老董叔略微敷衍了几句,才叫宝鹊去筛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