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1 / 1)

加入书签

以崔滔作为正函使,崔渊另在族人中寻了一圈,终于找到一位以明经出仕九品正字的副函使。这位副函使虽只是旁支,家道也已经中落,教养却十分严谨,且文武皆长,形容举止风雅中带着英武,正是崔敦一家人最欣赏的类型。更重要的是,他今年只有十八岁,容姿出众,性情稳重又不失变通,且尚未婚配。

与这位英姿勃发的少年郎相比,自诩为“青年才俊”的崔滔不动声色地捏了捏自己腰间松松垮垮的软肉,又瞥向崔澄、崔澹两位堂兄。且不说剃光胡须与少年郎也没什么区别的崔渊,便是比他大上几岁的堂兄们也因日日习武的缘故,个个身量挺拔、容光焕发。平常他尚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足,如今仔细一瞧,却隐约生出了些许危机感。再这样下去,不说五年后、十年后,到了二十年后,腆着肚皮的他又如何能赶得上堂兄弟们的风仪?如此岂不是堕了自家阿爷美姿仪的名声?

崔渊那双桃花眼扫过他,微微一眯,又看向虎背蜂腰的二兄崔澹,轻轻一叹。

崔滔挑起眉,靠近他身边,咬牙笑道:“事到如今,你还想换人不成?”

“八郎只能着青袍,与你这身绯袍确实不匹配。”崔渊所说的八郎,便是副函使崔泓。博陵崔氏二房并未在全族内叙排行,通常是每家各自序齿。嫡支两房虽是堂兄弟,但因崔敛尚主的缘故,也是自家叙了排行而已。

“那便将八郎换下,我再与你找个宗室子来。”崔滔立刻接道。

崔渊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子由,你多久不曾驱马打猎了?待会儿可莫要惊了马。”言下之意,他要换也只会换下他这个花架子。因函使所乘骏马不设鞍辔,很是考验骑术,所以他才以这一点刺他一刺。

崔滔当然不承认自己只是个花架子。他虽是京中有名的纨绔子弟,平素也没有什么上进之心,但若论起文才武艺,在一群宗室子或公主子中也算是出类拔萃了。毕竟,马球、射猎亦是他们格外热衷的游乐活动,偶尔去一趟平康坊,还须得行酒令呢!当然,与崔澄、崔澹、崔渊三兄弟就不用比了。幼时一同读书,他与二兄崔澹争相抢夺垫底的位置也不容易。

一身青色襕袍的崔泓立在旁边,正与自己的弟弟崔沛说话。崔沛年方十六岁,正是崔渊、崔澄为孩子们挑中的先生。兄弟俩在族人聚居的里坊中确实文名出众,但却从未想过竟能得到崔渊崔子竟的青睐。且不说得到嫡支提携于他们未来的仕途意味着什么,即便只是能与传闻中的崔四郎相交,也已经足够让两人欣喜不已了。

“时辰快到了。”老管事崔顺笑眯眯地道。

崔渊朝崔滔、崔泓行了个叉手礼,目送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策马远去。待三十抬聘礼都送出了崔府大门,他便牵着崔简、崔会,正式拜见了崔沛这位先生。今天不但是宜嫁娶、纳彩、纳征、求嗣的好日子,也正适合拜师启蒙。

却说崔滔、崔泓两位函使催马出了胜业坊,带着抬聘礼的精壮部曲,浩浩荡荡地朝着宣平坊而去。一路上,崔滔绯红的襕袍引起了无数围观议论。毕竟,平日里能见两位着青色官袍的函使就已经意味着新郎家世不一般了。绯袍函使,那可是难得一见的宗室婚礼才有的景象。

要撸小说网 www.YaoLuxs.com

听着众人兴奋的议论之声,崔滔勾起嘴角瞥了崔泓一眼。不料崔泓却十分敬业地作出了目不斜视的认真之状,根本不曾注意到他。他看上去如此专注,倒是吸引了不少路边小娘子们的注意。若不是场合与时候不对,恐怕投瓜果鲜花的也不会少。

崔滔双目一眯,想起崔渊曾经的警告,心里那口气突然便平息了。他都是儿女双全之人了,与这种毛头小子计较什么?此番顺顺当当地做了崔渊崔子竟的函使,出了一回风头,也足以傲视那群酒肉朋友了。

两位年轻俊美的郎君带着人直奔了宣平坊东南角的王宅。管事王荣一早便守在乌头门前翘首盼望,瞥见坊门附近的动静,立刻便遣人通知王奇、李氏。

便见纳征一行人的最前头,仍是用檐子抬着的官媒胡娘子。檐子后,则是崔家派来的两位骑着膘肥体壮的骏马的函使。函使们后面,才是整整三十抬的聘礼。而第一抬中便放了个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捆着五彩线的楠木盒子。这盒子即此次函使“押送”的礼函,里头装着的便是男方的通婚书了。

王家早便在外院正堂前设了矮床、香案、水碗、刀子等物,一群仆从肃然侍立在旁。王奇身着襕袍,迎了两位年轻函使进来。崔滔不着痕迹地打量了他一番,笑得格外真诚,将礼函送上去:“世父请。”

王奇笑着接过礼函,用刀子启开楠木盒子,取出里头的通婚书,交还给崔滔。崔滔便展开,当众读了起来:“博陵崔敦白:第四子年已成立,承贤王公之女秀外慧中,宽明达礼,四德皆备,愿结高援。谨因媒人胡氏,敢以礼请。脱若不遣,贮听嘉命。崔敦白。”

王奇收下这封通婚书,供奉在香案上,又取出装着答婚书的礼函交给崔滔。

崔滔接过,递给崔泓,便连声道喜。王家是崔渊的岳家,他又视堂兄弟为嫡亲兄弟,李十三娘与李氏也是同族姑侄,论来论去已经是双重亲戚,自然格外亲近一些。向王奇贺喜后,他便又与王珂见礼道喜。王珂也曾见过他几面,觉得他与传闻之中似乎有些不同,也便顺着他的意称兄道弟起来,将他和崔泓引到正堂里亲自招待。

纳征大礼已经行过了,王奇亲手将装着通婚书的礼函收起来,又让自家仆从把聘礼都抬进内院里去。官媒胡娘子也自有李氏、崔氏款待。至于抬聘礼的崔家部曲下仆,不但得了丰厚的赏钱,王荣也将他们带去了下人聚居的偏院里,好酒好肉地大吃大喝。

正院内堂中,李氏、崔氏、王玫都是头一回见到胡娘子。胡娘子生得福相,易亲近,又极会说话,将王玫和崔氏狠狠夸了一通,连连说李氏有福气,让李氏越发喜气洋洋。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便相谈甚欢了。

出于礼节,王玫此时不便待客,悄然退出了内堂。正要回薰风阁,就见仆人们抬着聘礼进来了。三十抬聘礼,装得满满当当。既有沉甸甸的上贡绫罗绸缎、绢帛锦纱,又有百两金、大堆铜钱,豚羊驴之类宰杀好的肥壮牲畜,五色粮食、精米细面,时令水果、精制点心,油盐酒酱醋葱姜蒜,鹿兔熊之类的新鲜野味,以及温暖厚实的皮毛等等……

聘礼与王玫想象中的略有些出入,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她瞧了个新鲜,觉得母亲李氏曾说过的聘礼都并入嫁妆中抬回去有些不实际。不说别的,光是送来的粮食肉类、水果点心,便最好赶紧趁新鲜吃掉。而油盐酒酱醋葱姜蒜等等,除了酒醋之外,也留不得太久。

因不好逗留太长时间,新嫁娘参观自己的聘礼说出去也不像,王玫很快便转身回了薰风阁。听着外头的欢笑声,她忍不住也牵起了嘴角,认认真真地做起了送给未来阿翁阿家的软履。幸好李氏并未要求她再弄出什么花样来,她严格按照崔渊送来的尺寸鞋样练手,渐渐地也不觉得这是件难事了。毕竟,比起绣花这种需要强大天分与大量时间练习的“艺术活”,做鞋子只能算是“技术活”而已。只要按照程序来,自然而然便做得好了。

王家款待了官媒、函使后,便又赶着吉时将他们送了出去。崔滔、崔泓押送着答婚书又一路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胜业坊崔府,将礼函交给了崔敦。

崔敦开启了礼函,命崔滔诵读:“太原王奇白:女年已适龄,未闲礼则。承贤第四子未有伉俪,顾存姻好,愿托高援。谨因媒人胡氏,敢不敬从。王奇白。”

至此,纳征之礼便结束了。而自这一刻起,王玫便已经是崔家之妇,不再是王家之女。只待请期、亲迎二礼后,便正式成为崔家人。

崔敦、崔澄、崔澹、崔渊又将崔滔、崔泓、崔沛留下来用晚宴,推杯换盏,宛如家宴一般融洽。崔渊特地给崔滔、崔泓敬了酒,谢过他们,眼角眉梢皆是喜意。崔沛成了崔简、崔会的先生,不仅得了两位阿爷的诚恳请托,也受到了作为祖父的崔敦的肯定。

与此同时,就如王玫见到聘礼时所想的那般,王家将聘礼中的点心水果、新鲜肉食皆取出来,做了一席丰盛的夕食。一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纳征之礼完成。王奇、李氏、王珂、崔氏既欢喜王玫终身有靠,又感伤她即将离家。悲喜交加之间,却被孩子们的童言稚语逗得笑了,于是展开了欢颜。

不论如何,比起半年前从洛阳和离归家时的狼狈不堪、愤懑悲伤,如今不论是王玫还是王家,未来都充满了希望。

崇义坊元府,听闻崔王两家已经顺利地行完纳征之礼后,元十九脸孔扭曲地将身边的凭几扔了出去,砸在旁边的侍婢头上。那侍婢立时便头破血流,晃了两下便栽倒在地。其余侍婢皆噤声不语,一动也不敢动,甚至没有人敢将这位奄奄一息的伤者扶出去。

因这猛的一下动作扯疼了腹部的内伤,元十九疼得粗声喘息起来,对着跪在地上的部曲头目吼道:“滚出去!都给我滚出去!!”

那部曲头目叩首行了一礼,闷不吭声地离开了。侍婢们也立刻涌出了屋子,顺便将伤者带了出去。元十九凝视着地上那滩鲜血,视线又移到了自己的右腿上,双目顿时一片赤红。

自那日大兴善寺之事后,他便再也不能下床了。无论请来多少擅长外伤的医者,都推辞不治他的腿伤。他便知道,内腑之伤尚可调理,但他的右腿却永远瘸了。不仅如此,分明他伤得最重,传出来的流言却是他仗势欺人,纵容部曲殴打赴魏王文会的举子。那些眼红元父殿中侍御史一职之人自是落井下石,竟相弹劾。元父几次辩驳皆不成,因坏了御史台殿院的声名,被迫告老辞官。而他虽仍保留校书郎之职,却彻底得罪了深受圣宠的魏王,在文人士子眼中也已经毫无名声可言。

“一定……一定和王家脱不了关系……”

他低声念着,咬牙切齿,只恨不得食王珂之血肉。除了王家,还有谁恨他至此?!设下这个根本找不着痕迹的局给他跳?!事后不但遍寻长安不见那自称陈三的幽州游侠儿,连那些个受殴打的士子也不见踪影!!找不着人,也失去了让人装扮出来辟谣的时机。明知这是陷阱,却始终爬不出来!!

他不甘心!!他绝不会就这么倒下去!他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王家借崔家之势复起!!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里的纳征礼节,参考书目还是《唐朝穿越指南》,尤其是婚书的内容,实在没办法自拟出来。大家见谅,么么哒~

腿坏了,名声坏了,下一步该干嘛呢?四郎表示,一定要一击即中。

大家别以为元十九是boss,别忘了还有个崔泌呢……

不过咱写的是种田文,大部分时候都是温情啦,抽打boss也不是重点来着

☆、第八十九章 除夕之夜

全了纳征之礼后,剩下的便只有请期、亲迎二礼了。这一回,不等幼子再转弯抹角地催,郑夫人没过两日便遣人去了青光观,请那位姑母再卜算几个好日子。而后,她选了又选,终于定下了转年的三月初二。想必那时候省试早已经张榜,王家七郎若是及第了,于这桩婚事亦是喜上加喜,增添了光彩。

于是,官媒胡娘子又带着大雁走了一遭,告知王家婚礼吉日。李氏盘算着日子,继续监督王玫清点嫁妆。腊月也即将到了,几个庄子上送来的粮食野物皮毛等出息,正好都仔细挑一挑,放进嫁妆里头。她也不管女儿如何坚决反对,随时想起什么便往嫁妆里塞,眼见着嫁妆单子便又多了几张。

转眼便又是月余过去,因打理清点嫁妆、做女红而忙得团团转的王玫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通常而言,新娘子都不需要考虑嫁妆准备之事,而她却是例外。细想起来,她大概是大唐境内最忙碌的新娘子了罢。不过,不亲手操持嫁妆之事,她便不知道筹备嫁妆还有这么许多注意事项。别说从无到有攒嫁妆了,就算只是增添补缺,亦不是件容易的事。且年节底下,理清嫁妆中店铺、庄子的账目出息也繁杂得很。她先前虽有些想法举措已经在庄子里开始施行了,但毕竟才刚刚开始,尚未见到成效。

闲下来之后,王玫才突然发觉,除夕快要到了。

不经意间,时光流逝而过,距离三月的婚期越发近了。而且,就算将大兴善寺那一回算在内,她与崔渊也已经有两个多月不曾见面。心底的思念或许来得有些迟了,但其汹涌程度却比她预想中更热烈了几分。光是欣赏他送给她的几幅画,已经解不了心中那些越发浓重的相思。偶尔,她甚至会生出约他出来相见的冲动。

就在这时候,某人便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般,借着来寻王旼顽耍的崔小六郎,又给她送了一幅画。展开一瞧,里头笔触轻柔地描了一位仕女的小像。王玫一眼就认出,那嘴角勾起淡笑的仕女正是自己。寥寥几笔,勾勒得并不算仔细,神韵却跃然纸上。小像旁边,写着“静女其姝”四字。这四字亦出自《诗经》,邶风之静女篇,王玫并不算太熟悉,作不经意状取出书轴,寻出了下文——“俟我于城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